记得在看《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一书时,书中写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由成人界定的。此话很有道理。过程周围的家庭,包括我们自己与孩子之间,还真的是这样~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由家长界定的。常常碰到着急、焦虑的父母问,老师我孩子总是撒谎怎么办?爱打人怎么办?不喜欢与小朋友玩,他是不是社恐呢?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不擅于表达、表现自己怎么办?孩子总是啃手指是什么问题?……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的问题都不是真问题,只是父母太关心、太在乎、太爱孩子了、太希望孩子啥啥都好,所以孩子稍有风吹草动,父母则非常紧张、担心、害怕,于是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了问题,这是过度关注结果。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父母在强化孩子的问题,结合恰恰促成了“假”问题变成了“真”问题。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的担心变成事实,那么当孩子有某些自己认为“不良”言行时,先观察,看看孩子是偶然的,还是经常的;是某特定情景下的应对策略或保护行为,还是所有情况下都如此;先不要给孩子贴个标签,而是与孩子聊聊其行为背后的需求或重要理由。有时候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可以采用“消退法”,即对不想要的行为不予理睬,比如,孩子说脏话、不礼貌的言行、“偷拿东西”、不停地眨眼睛、偶尔尿床等,观察是否过一段时间这些行为自然就消失了。有时候,父母越是紧张、焦虑,也会造成孩子紧张、焦虑,反而不利于“不良”行为的改变。
恰巧今天看了一个短视频,有家长问心理学老师,孩子的房间像杂货铺,东西放的乱七八糟的,外人都没发下脚,孩子太懒不收拾,且认为不乱,挺好,问自己要不要强行给孩子打扫整理一下或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勤快起来。心理老师回答到,孩子的房间,那是孩子独立的私人空间,是他可以完全放松的地方,孩子有权利自由使用,只要孩子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就OK!只要孩子在公众场合保持有序规范,就好。你看着房间乱不舒服,那是你的问题,与孩子无关,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说是孩子的问题。如果强行整理孩子的房间,你不仅越界了,也不尊重孩子,是在侵犯。所以,所谓孩子的懒、笨、磨叽、挑食、坐不住、不听话等都是父母希望的预期或要求不符而已。或者参照不是同龄标准,就给孩子扣一个某某问题的帽子。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945天,2025.06.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