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打算写这个主题,主要是想着梳理一下过往七年的想法,所以基本上没有涉及“打算”。也就是说,它本身是不是计划的一环,其中有哪些变故发生,后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再到如今的感受,以及接下来的打算?这样才算是比较“切题”的。只是,在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重心放在了“不工作”上面。如此,足以见得我对于工作的成见了吧?
在抱有成见的情况下去书写,就难免有所倾斜。再加上终究还是“工作”的人较多,且很容易想到恰恰是因为正在工作的人才对此更在意些。毕竟,讲真的,像我这些年下来,但凡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之类的,又或者如何打造自己的事业呀,如何做自媒体之类的,它们早已被我抛之脑后了。
就如果不是生活其中,如果不是向往另一种生活,谁又在意呢?而如果恰恰没有向往,对于当下的生活也并无要改变的意向,谁又会去关注呢?
所以,势必在上次的描写中就不免“轻描淡写”,甚至有些“漫不经心”。当然,还有我没说的原因,就是距离当时的决定也好,又或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包括说如今的心态等等,已经很难去想象当初是怎么想的,又最终是怎么想通,以及后来的生活组成部分,太遥远了。甚至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前段时间,朋友说我变了。这一点其实我自己也有所觉察到,只是最初不以为意,后来才慢慢显现,直到被“点破”,才想了想。换作以前,大概是要“长篇大论”一番了。然而,那次我就只是说“可能是因为不再喝酒了吧?”
是的,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已经变得不再那么“死心眼”了。就确实粗糙了很多。甚至有些习惯了。
比如现在时不时地我就剃一次光头,回到家后更是连帽子都懒得戴了;比如以前出门必戴手表,现在手表都放在抽屉吃灰;还有很多以前视若珍宝的,比如电动车啊,新买的热水器,保温壶啊,以前总觉得买来就要照顾好(保管好)嘛,就各种小心翼翼,各种提防、提醒、强调,主要是针对父亲来着,他什么都不懂嘛,不懂自然就无从谈起如何珍惜了,而如今则想开了,买来就是用的,用了就难免会坏,可能最后都要坏的,就没必要去可惜这些。不是说就“什么都随便”的意思,而是有了另一种看法,就是觉得说:自己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其它的,比如父亲如何做,那其实是我没法时时刻刻关注的;还比如可能用着用着就坏了,再去计较谁的错实际上都已经坏了,而如果还没有坏之前去说?想不到那么多的。
所以,为什么我会那么轻易就“揭过去”,不再像以前那般想着,诸如“人人都说我变了,却没有人关心过我为什么会变?”,又或者“这样的变化里头还包含什么,是好还是不好?”,以及“你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就如果你不顺着别人的思维去思考,又或者不带着去“理解”继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很容易揭过去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呗,至于说完之后,那就等之后再说咯。
本身就没有必要时时刻刻提防、警惕,又或担心自己说错话、得罪人之类的, 就过去之所以会把关系看得太脆弱,说到底和自己太紧张是脱离不开的。就像如果你跟进一些项目,如果每个步骤都计划好了,那么不按计划执行就会变得格外明显和突出,继而就容易想到意外、风险,然后放大自己的恐惧,继而紧张,甚至连带着想到很多不好的——譬如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决定,否定过去的付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和惶恐等等。
以前我也是啊。最开始是满怀希望和期待来着。我最初决定不工作,压根就不是因为我已经开始获利了,并且对自己多么有信心,完全不是。纯粹就是看到一些网上的信息,比如谁写了部小说缴纳了多少税金,还有谁出了一部作品被多少钱收购,以及一些自媒体的收益,短视频,剪辑,网络小说的“签约保底”,再就是也确实看了很多年网文,加上一直在写嘛。
之后就觉得,决定了,就孤注一掷地去做,去认真做好。然后呢,想到未来可期,觉得前路光明。带着这样的期待和憧憬,被这样的信息迷惑继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冲昏头脑,如此,好像没必要妄自菲薄对吧?别人可以做到,自己只要用心,不说和别人一样,最起码混口饭吃总该不成问题吧?
实际上是,眼高手低来着。我不知道是不是期间心态出了问题。当时我还是推了一些单子的。甚至也能看到一些前景。
比如早早我就接私单写文案,后来嫌少、觉得累,以及担心自己以后写不出来,同时更大的原因是担心影响自己写网文。讽刺的是,即使我拒接了这些单子后,我彻底闲下来后,我也依旧没有开始写网文。
再之后,我不是一直在读书且时不时写书评,就有一些出版“编辑”会进行约稿,送书活动,只需要写书评就行。这一行其实写下去,有没有商业利润空间?我虽然没有从中得到报酬,不过也多少了解了一下,就其实还是可以商业模式的。甚至,比如做垂直读书号。再不济还可以帮别人卖书。
然后是,就一直在读书,在酗酒,在各种胡思乱想,无病呻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一种状态。当然,偶尔和朋友聚餐,和朋友一起泡茶聊天,又或玩玩游戏。就一边无所事事,一边自欺欺人呗。大概就是维持着一种“深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自信有几分才华”的状态。就保留这种状态就好。
之后的日子,多少是有些“侥幸心理”作祟的。因为当时纯粹就没有多少钱,到后面更是以贷养贷,对外的说法是花钱买时间。至于买时间干嘛?对外的说法是,阅读,写作,找灵感。真实的情况是,很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既不想去从事之前的工作,也对于其它工作完全生不起任何兴趣。但每天都在花钱啊,干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也依旧要花钱,房租嘛,水电嘛,再就是通讯费和日常吃喝。以至于后面就是越来越不敢花钱,我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想了个法子,就干脆买一瓶白酒,饿了就吃点泡面,如此对付对付。喝酒一旦喝醉,就什么都干不了,自然也想不了什么,关键是睡觉抗饿啊。就也确实没花多少钱,至于身体?当时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既没有因喝酒而产生的“痛风”,也没有因此感冒之类的。如今想来,是幸运的。
这样浑浑噩噩混日子肯定是不行的,后面也确实如此,债务告急,额度突然没了,眼看就要“活不起了”。然后就想到借钱、投靠他人、认真工作。最开始还好,因为是分期,就压力会小一些,而且一般工作还是能找到三千多一个月的,除去吃喝住,剩下的还债也还是能勉强做到的。然后就没办法,不得不找朋友,通过朋友介绍工作,上班了一两个月。缓了口气,就又干不下去了。越发膨胀内心。
就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就越觉得只要孤注一掷肯定能得到。纯粹的赌徒心理嘛。当然,现实可不管你怎么想,更不知道你是谁。
然后就最后表面挣扎了一下,在市区找了个工厂,直到身体发出信号,”空调过敏“。就一受冷身体各个部位就肿起来了。如此,只好回家了。那时,就已经彻底摆烂了。已经面临逾期,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又恰逢当时,直播行业一片火热,“贼心不死”。就和朋友尝试着玩了玩,一分钱没有。当然我的问题更是不少,比如不想按照“流程走”,比如“想着读一读书就好,别人爱看不看”,直到真的没人看,这下死心了。这下好了,什么也干不了,还什么都没有,关键还背了一身债。
之后,我就想着在家“混吃等死”呗。也懒得挣扎和折腾了。刚好父亲又是个酒鬼,酒是有得喝。至于在家会不会饿死?其实真正心死了,这些也都不在意了。有就吃两口,没有其实很多时候也吃不下。真饿极了再去吃也行,又或者干脆醉酒。
就没想过去干点什么吗?讲真的,当时真没有想法,没有任何想法。或者说不敢想。
很多人可能都没算过一笔账,就是去找工作的几天要花多少钱,再就是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到发工资?再就是适应阶段,如果不适应怎么办?找包吃住的还要体检费先垫出来,还得各种流程走一遍,之后上班,长时间加班,又或两班倒,包括久站或久坐,然后哪也去不了,不能玩手机……加上如果有“不良嗜好”,比如烟酒。
当然,真正去做,只要过了最初的阶段,后来其实也不是不能接受,就是对于曾经的自己,那种得失心,失衡的心态,以及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还有互联网上的诱惑,各种心态、情绪、状态的失衡,加上不再年轻,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就谈何重新开始,又拿什么去支撑自己重新开始呢?
也是这时候,就想着写呗,阅读呗,喝酒,睡觉,到处收拾一下,整理整理,苟活着。这时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和指望了。就好像仅是活下去就拼尽了全部力气,那就维持生存就好。
也是在这时候,写作让自己静下来。真的静下来,认真去思考,就更绝望了。这下好玩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出现,记录下自己绝境的心态、心情、感想。这算是写作救了我一命?不好说,毕竟一切也恰恰因此而起,排除掉我不承认自己从未真正直面过现实,排除掉我不承认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贪婪,以及排除掉我其实就好高骛远、自以为是……就咋说呢?如今再去看“写作”,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个人,就像思想是个人的,但自己的思想中有多少私欲,又有多少利他?然后是始终无法避开的事实——“无根”啊!
无所立谈何生?就像没有立场,谈何观点?所以,也是因此发现自己的“思想”压根就不是自己的,不过是各处“捡来”后占为己有,私以为那是现实的模样,以及在里面可以有自己的位置。其实不过是稍稍加工,再借助自己浅薄的组合,如此重新包装一下。也是这时才明显意识到自己的匮乏和苍白。
后来,其实也没有改变什么。不过是遗忘,尽可能地遗忘,然后筛选,用心的筛选,主要不是以“增多”而筛选,而是尽可能地剔除掉多余的,不实的,虚妄的种种,尽可能地活在当下。然而,即使这样,也还是很难做到,总归是情绪的,感性的,又多少带些过往的惯性,以及习性的,还有家庭的反复“灌输”,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因为有了“筛选”的选择,也渐渐明白了“选择”的代价,继而感受到“承担”的重要性。
如此,不轻易介入他人因果,不轻易否认任何选择,不轻视任何一种代价,当然,还有不害怕失去的勇敢,就还是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以及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过,这一次不再是想着为自己,不再是想着“我要”,更不会动不动想着“拥有”,而是更多地“是什么”、“如何”、“我是否需要”、“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做到”、“都有哪些步骤,先怎么做,后怎么做”,就一旦开始带着“审判者”的审视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环境,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感受,还是很有趣的。
我是说,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
就是说,自在多了。踏实多了。计较少了。付出相应地也是少了。不过,时间多了,对于喜欢的一切了解也更深了,更知道如何选择,以及不选择,不作为。我并不想称之为理性,又或理智,更多的可能就还是“适宜”自己,就在自己的“舒适区”吧。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是拿来“踩”的那个舒适区,而是真真实实、生动具体、当下临在的生活,自己选择的,同时也在承担的,以及是失去了诸多之后决定的,以及不需要特别区别对待的,属于个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就像如今的“写”与我的关系。
以上,祝大家舒服自在地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