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规划最好的一年》第一章的前3页卡住了,有些东西梳理不清楚。
本来想求快略过去,但想到成甲在《好好思考》里提到,要把笨功夫花在真问题上。他花了2个小时读《故事》的十几页,搞清楚了结构这个核心概念,点通了很多事情。我也想感受那种通透,所以不求速度,求的是锻炼思考过程。
卡住的部分是“信念的力量”,作者强调“我们的期待和信念,可以决定现实”。为什么信念在“改变现实”中有这么大的力量?这意味着人与“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想到两种。
(1)“真实世界”与“人”

如果“真实世界”是完全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那么人身处其中,看到的问题、境况都是真实的,不同的人通过努力都能看到一样的世界。我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不会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那人要做的就是更加完整地理解外部世界,学习这个世界的运作逻辑、规律,从而帮助自己获得需要的资源、构建想要的生活。
例如“我觉得自己太宅了,想要一个人出门旅游,又怕危险”,想要改变,那我要做的就是了解真实世界中的旅游安全性、出事概率、安全保障等信息,做一个客观的风险分析,整理安全的旅游方案等。人要从一个理性的外部视角展开改变。
那么要改变,就是要让“信念”更匹配外部世界。
(2)“真实世界”与“我认为的真实世界”与“人”

那如果还存在第三个系统,即“我以为的真实世界”呢?
如果“我认为的真实世界”其实只是我的大脑从混乱的真实世界中,根据它的喜好、习惯选取部分信息,搭建出的粗糙模型呢?
当我想到“我觉得自己太宅了,想要一个人出门旅游,又怕危险”,想要改变,大脑由于习惯性的恐惧,会选择信息流里的“女子出游被拐卖”“旅游遭遇疫情”“宅家也能很快乐”等,不断印证“外界是危险的”,从而让我决定乖乖呆在家里。当我呆在家里时,又会进一步强化“我很宅”这一标签,从而强化问题,让我觉得自己难以改变。
这个时候,当我觉得“我有问题,我需要改变”“我改不了的”“那个目标是没法实现的”“这样挺好的,为什么要改”“我不知道该怎么改”时,这些想法就不仅仅只是想法,它们成为我的眼睛,影响我选择信息的视角,甚至雕塑了我认为的真实世界本身。
这个时候,如果能调整信念为理性、积极的,那“我认为的真实世界”就会朝着我期待的方向发展。
所以,要改变,就是要让自己敢于“做梦”,相信自己期待的美好会发生。
【碎碎念】
其实还是觉得自己没完全梳理清楚,不能半夜赶文了,时间不够思考的。
写作过程确实有助于梳理思绪。
希望通过这些思考,不断去理解各个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为大多数理论都是基于对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如何产生改变、人怎么样才算幸福等问题的回答,感觉梳理出来会有助于后续知识体系的建立。这是我自己目前的假设,看看之后有没有课程提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