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简书三年,期间也没故意执着于日更,我只觉得,写作如母鸡产卵,有便静心趴窝,寻着灵感的路径,和中心的表达,思接千里,调动素材,和一切可用资源,谋篇铺陈,用心产卵。无卵,则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为培养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在日常中能敏锐捕捉到思想灵光做好充足的精神准备,以迎接下一次产卵的到来。
很多来简书习作的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说,阅读写作,输入输出,日更日更。似乎把写作当成一台喧嚣在生产队场院里的铡草机,只要从后端叠压输送进草,立刻就会从机器的前段输出来猪马牛羊都会喜闻乐见的精细爆料,其实不是的。如果说是,那不是培训营销的噱头,就是自欺欺人的谬论。
我以为,文学是思想的量化积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认知和思想上渐次与自我革新的过程。随着这个认知过程的逐步推进,你的思想触角,也就更加接近了你要寻找的目标。直到在你不经意某一天,或某以前习作,偶然间触动了隐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一根照明的灯绳或开关,一时间,整个房间都会灯明火亮,通透异常。在瞬间感应之下,你的整个身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此催发以后,整个世界都会依次点亮。
王朔曾说,对于文学的天分,每个人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异军突起。而对于大多想走上文学的人来说,这个过程一定会是艰辛而漫长的。
于此,既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乐观。此正如莫言那一部小说的名字,每个人都要在思想上做一个《晚熟的人》而准备。
学习如思想之土地,文学是思想的花朵。
一个人,当他真的走到灯火通明的那一刻,再回首曾经的那些习作,只能用毛主席诗词当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书生意气,粪土当年”了。
习作与文学之间,是正向而不可逆的,就是这样一种彼此倾需而又不可或缺的辩证关系。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的日更,都有自己的日更价值标准和判断。我只觉得,日更的目的在于自我求新,每更一次,在文化和文学的微观中,都能展现出自我认知的更新。而不应该是千篇一律,每天更文,都以一张自己陈旧的脸面示人。如此更文,不如偃旗息鼓,想好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再更。也好在沉静中找好自己努力的方向目标,胸有成竹,想好再写,日日唯新,天天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