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宝在幼儿园课间休息时,把前排一个小女孩的椅子搬走,结果导致小女孩摔破了头。万幸的是伤无大碍,孩子只是擦伤软组织肿胀。对方家长也是明理,通情达理的人。检查、道歉,事件最终解决了,但这次事件不得不慎重对待引以为戒。
一、了解起因要注意方法
孩子之间的打闹一般并无本质上的深仇大恨,多是因抢玩具、玩游戏引发。在寻问孩子起因时,特别是肇事者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不可盲目。
比如我家发生的这次事件,老师第一时间给我介绍了事件经过“课间放音乐给孩子们听,小女孩很开心的站起来跳舞,结果跳完舞回来直接坐空摔倒在地”。我抵达现场后查看安抚了受伤孩子后,又私下询问了女孩事情的经过,孩子讲述的和老师基本一致。当时我询问大宝,他十分沉默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我能够感受到他心情十分低落,还很紧张。所以我没有过多的逼问他,只是严厉的向大宝阐述了问题的严重性事后,给他留下了一定的冷静时间。只到后来到医院经过医生初查确定无大碍后,大宝才告诉我“我玩着玩着,一回头看见一个凳子,我觉得它游离在其它凳子之外,我就把它搬走啦”。
而最近发生在大宝班上还有另一个事件。两个同学一起玩耍时,一个同学胳膊上出现一道5、6厘米的划痕,老板发现后询问两个小孩,受伤的孩子说是另一个孩子挖的,被指责的孩子低头不语。他妈妈又是个急性子不停逼问,孩子就承认是他挖了对方,结果后来调视频监控一看,事实上是两人在疯闹时,不小心在桌边划伤。孩子白白受了委屈和惊吓。
所以事发后家长一定要尽可能的了解相对全面的起因和过程,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估自己孩子行为的危害性。
二、 对于错误行为家长引导很重要
小孩子年纪小,心智水平有限,自我控制力不足,又是热情好动,所以平时打打闹闹总是免不了。这些打闹虽然源于天性,但作为家长我们还是要注意引导。
首先不应该教孩子去打人,更不能以暴还暴。孩子之间的争执打闹,只要不存在肉体伤害,家长尽可能不要介入,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纠纷。
比较严重的事情,必须由家长出面的话,必须带上孩子,让他亲历处理问题的全过程,需要赔礼道歉的,必须要孩子与家长一起向被伤害者赔礼道歉。应该赔偿的,赔偿的钱物要由孩子亲手交给受伤害者。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具体的心理感受,才会懂得什么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
因此,家长应理智地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处理。稳定孩子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讲出真相,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确定相关责任。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的方法很合理,家长应及时肯定鼓励。如果孩子的方法不妥,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不妥之处,并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应遵循下列原则: 1、如果责任在自己,应主动向对方道歉,如果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之策; 2、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以防止孩子模仿,并鼓励孩子心胸开阔,对一些小事不要计较; 3、如果是涉及孩子根本利益的原则性问题,则要教育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