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诗人李益五十七岁。在这一年,李益第二次登上汝州城楼,回想起三十年前第一次登上城楼的情景,关于国家和个人的万千感慨在心中奔涌,于是,他写下《上汝州郡楼》一诗,原文如下: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黄昏鼓角似边州”,黄昏时分,我登上汝州城楼,听到了与边塞地区相似的鼓角声。汝州本是中原腹地,按照常理来说,是不可能有边塞鼓角之声的。可是,当年近暮年的诗人在黄昏时分登上汝州城楼的时候,却听到了鼓角之声,暗示了汝州地区危急的形势。地处中原的汝州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当时全国紧张的局势,诗人对此深感忧虑。
“三十年前上此楼”,三十年前我曾登上过这座城楼。在这一句中,诗人追溯过往,三十年前,诗人已经担任华州郑县县尉五年了,久久得不到升迁,郁郁不得志。此时,诗人站在城楼远眺,感觉三十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在这三十年里,诗人在多个节度使幕府中任职,经历了军旅生活;在三十年里,国家的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淮西之乱尚未平息,个人与国家都不复三十年前的模样。
“今日山城对垂泪”,今天,我和这座山城相对垂泪。诗人追昔抚今,个人的遭遇,国家的变故使诗人万般感慨,悲从中来。于是,诗人站在城楼之上,不觉流下泪来。但诗人并不单单写自己落泪,而是从两面着笔,既写自己流泪,更写汝州流泪,以拟人化的手法写一座山城流泪,可想见诗人心中的伤痛之深,汝州百姓的遭遇之悲惨。
“伤心不独为悲秋”,我的悲伤不仅仅是因为悲秋而引起的。自从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之后,“悲秋”就成了诗词中的常见内容,但因诗人的遭际不同,悲秋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对于李益来说,他“伤心”的原因有二,一是自伤身世,二是黍离之悲。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黍离之悲”。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这首诗中,诗人只写到“伤心不独为悲秋”便戛然而止,并没有具体写“伤心”的原因。我们要综合考虑诗人的个人遭际,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推断诗人伤心的原因,这也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做到了这一点,或许我们才能成为诗人的“知我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