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轮车呢?我的三轮车,刚刚还放在这里。”早上我从丰茂菜场东门出来的时候,拐角处看到一个女的在大声嚷嚷,但没有人回答。那是一个年愈花甲的老妇人,矮矮胖胖的,背有点驮,花白的头发在风中凌乱。她又急急地赶向一个保安处询问,我听到保安说,三轮车让“他们”给拖走了。我只管走自己的路,他们的声音也渐渐地从我背后消失了。我无从得知老妇人的三轮车是否会失而复得,但我知道这样的故事会在拐角经常演绎。
春天已经来临,虽然疫情还在继续,菜场门口、小区门口还在量体温,严查绿色码。但第三年的创城工作又开始了。 丰茂菜场熟悉的十字路口,红绿灯的四侧又站满了保安和“红马甲”,红旗忽上忽下,跳出完美的姿态;哨子声“㘗㘗”,好像开始了百米冲刺。小区的广场上,二个“红马甲”正在拣垃圾,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真的让我敬佩。城市越来越美了,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红的花,绿的草,争奇斗妍,描绘着生机勃勃的春天。但我总觉得我们的城市还少了点什么?前年创城的灰色片段历历在目,偶尔会在我的脑海浮现:那个年过八旬的桃花老者赖以生存的桔子被“他们”倒掉以后欲哭无泪的一句“我这个年纪还要吃第二遍小苦”;勾山市场那个卖蛏子的小贩苦苦的哀求声;定海路人鲜血淋淋的脸;五六个保安虎狼一样把年轻人按倒在地,等等,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看过创城的标准,一座文明的城市应该象核心价值观体现的一样:政府廉洁高效,司法公平公正,环境优美整洁,社会文明和谐,人们诚信友善。一座文明的城市应该是一座人文明特别是执法文明的城市。我们舟山是需要将一些陋习一些不文明的短板补齐,但我想应该也是用文明的方式去补齐。
人们常常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那时经济没有象现在这样繁荣,但城市却是这样的友好。每每下了班,骑车路过原区交通局弄堂口的白斩摊时。我都会带点猪头肉、鹅肉、红烧猪蹄等回去。摊主也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人很热情,那家的红烧猪蹄至今念念不忘。滨港路无论坐在哪,都会有擦皮鞋的上来服务。夏天到了,无论哪个街区都会传来卖西瓜的呦喝声。东河市场的路边摊那些价廉物美的小捕货、农家菜是我的最爱。当然最具人气的还是沈家门新街夜市。华灯初上,路边摊一字儿排开,各式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后来,新街路改造,说是要打造成休闲一条街,耗资巨大,金碧辉煌,种花植树,但改造后没见多少人在此休闲。而落入同样命运的是夜市街搬到船厂路后,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摊主生意一落千丈,不久夜市便消失了。至今,普陀没有一个象样的夜市。
城市优美了,物价却蹭蹭上涨,菜篮子已经拎不动了。茭白18元一斤,红毛番薯12元一斤,二师兄身价倍增,水果价格更是高得离谱。听说全国马上都小康了,但“老不信”的日子艰难着呢。早上6局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哎!我什么时候才能在城市的拐角找到文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