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英语有好感,因为和中文比起来,每一串单词构成的句子意思都可以很明白。不像中文,字面后面的意思才是真正重要的部分。老外写书也是这样的,始终尝试用最简单的逻辑讲清楚十分复杂的命题,生怕讲得不够简单,还四处举一些不能够再简化的例子把意思表达得再明了一点。和很多砖家的路子完全不同,他们总是尽可能的将事情说得再复杂一点,生怕别人听懂了,影响了他们教授的架子。
我嚷嚷着要了解宏观经济,好歹要摆出最终要挣脱工业社会的牢笼的样子,假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会使用杠杆能看投资机会从此过上自由生活的那一拨人。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戴维莫斯的《七天读懂宏观经济》。这是戴维在哈佛大学授课的课堂笔记,稍作整理就变成了书。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莫斯教授把宏观经济这个命题实在是阐述的太容易上手了,以至于我这个经济盲也能花了几天的时间自学成才。
七天,只是个畅销书该有的书名。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用七个章节介绍了宏观经济里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和四个常见思考题。三个概念分别是产出、货币和预期。四个常见论题分别是美国货币及货币政策简史,GDP核算的基本原理,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理解汇率。
和大多数介绍宏观经济的著作不一样的时,你不用担心会遇上那些眼花缭乱的模型和公式。这本书从宏观经济的三大支柱开始,探讨在这个领域要素之间真正本质的关系。这本书为一个经济领域学习的入门者,或者辅修人员,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和直觉性的东西,使它们脱离了复杂知识的层面,而触及到宏观经济的真正基础。
国民产出这个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国家所生产出来的产出(产品和劳务)总量构成了其最终预算上的约束。这个指标标志着一个国家是否繁荣。而只有产出不断增长,“财富”才有意义。不然在经济萧条时期,“财富”对应的债券、股票、乃至任何一种金融产品的求偿权都会失去意义。比如,央行发行足够多的货币让每一位国民都变成百万富翁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蛋糕只有那么大。
货币,是财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使得贸易车轮转动起来更加顺畅、轻便的润滑油。不仅如此,货币还影响着其他三个宏观经济中颇为重要的变量,利率,汇率以及价格总水平。反过来说,这三个变量都构成了货币的“价格”。中央银行决定货币的发行量,但同时商业银行也是可以创造货币的。因为通货不是货币的唯一形式,而支票由于可以很容易转化成通货也算作货币。
央行的银行家们可以运用货币政策来追求众多不同的目标。其中最基本的三项政策分别是贴现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和出售金融证券。
预期。预期可以推动整个经济朝着这样或那样的方向前进,甚至可能变成自我实现。说实话,在看到这样一段描述之前,我很难把宏观经济这个唯物性的东西和“吸引力定律”等价起来。所以,看到教授这个结论,或者也许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我还是感到十分震惊的。不过,说到底,经济也是人心的产物,因为行为受控于心智。
书中谈到,对预期进行管理,是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职能。在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中,通胀有可能就从想象变成现实。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成为通胀中的受害方,企业如果预期通胀到来,那么他们会调高产品价格以保证自己的利润,而工人预期通胀会到来,则会要求加薪。那么,这样通货膨胀预期就被有力地推入了现实。
同理,预期也会影响产出,就是前面提到的代表国家经济繁荣的指标。如果个人对前景估计不乐观,那么他们就可能减少消费,减少投资,企业则会解除雇员,减少的新投资以防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销售不出去。反过来,提高的失业率又降低了收入,使得消费更加萎靡。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这本书用很简单的语言和逻辑让我一窥宏观经济的大致面貌。虽然很浅,但神韵全具。更深的内容来自于书中所阐述的关系的更加复杂化。比如,模拟实际情况的模型会涉及到更多的关系种类,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变量。
想要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经济生活有初步的认识,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从此告别听新闻联播时候头戴圈圈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