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畔桃花乡,桃花乡里桃花仙,桃花仙女桃花舞,一曲悠长桃花源。
桃花源内时空幻,怎知唐宋元明清,朝日郎朗暮如烟,山山水水美人渊。
东晋,陶渊明幻想了桃花源,一个时空独立的空间,隔绝于人间,一切美好都归于此;后来人唐寅,有桃花庵歌,写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仙人种桃树这样的意象,我感觉也是一个桃花源,大抵唐寅是受了陶渊明的影响吧,皆是避世之言。
Sorry,我不应该用避世这个词,而是用向往美好世界的精神更恰当,乌托邦也好,理想国也罢,纵观古今,人类对此向往从来没有断绝,也不应断绝。如果没有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人类的精神世界会是多么的荒芜?桃花源就是一曲幻梦,萦绕至今,谁人心中没有桃花源?
桃花源里,美人渊里,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事情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人应是这样,不应是那样;这样美,那样是不美;丑是如何,不丑又是如何;如此是对,如此又是错;如此种种,人人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成了治理的困难。所以有人认为政治首要确立的是统一的思想,树立权威,一切由我的皇权思想。也有人认为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相信多元化的思想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对此,我认为时代给出了部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答案。此时,我又忍不住自问,需要答案吗?
古人的时代,想逃离的是政治不清明之乱世,借用诗词,创造理想国,表达理想,希望现实就应该是理想国中的样子。古人的困境在于,理想与皇权的错位。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什么人?秦末年逃离秦暴政的人,为什么会有暴政?又何为暴政?自我审查告诉我,莫谈国事,莫谈国事。唐寅没有谈国事,他写: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态度,是否也是一种自我审查呢?
我本从山水之间来,进入到这钢筋水泥中,又想着从钢筋水泥中逃离,逃往到山水之间去。来去惘然间,却无再少年。然,此山水,只在朝暮,并非美人渊的永恒。这是部分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无关政治。现在这个时代,是21世纪初叶,往前100多年,时代结束了中华的皇权,算是上个世纪的答案吗?至于现在,莫言,莫谈。往后100年,我早已死去。
邹念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