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来源于对人性的失望。即使是初次见面的人,我也会预先设定对方会善待我,因为我就是这样对待别人的。但是其实你对于别人而言只是nobody,大家只是利益关系而已。
我在步入这个社会后学到的第一堂课,就是与人交往前先弄清楚你和对方是利益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划清界限并不意味着冷酷,而是为了避免有一天对方利用你的善意时你只能一个人生闷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我意识到这句残酷的话是对的时,才如梦惊醒,彻底回归到现实中。有些事,你觉得对方没有违反道德,也谈不上错,但是心理还是不舒服。是因为,对方是逐利之人,这无可厚非。逐利没什么不好的,只是我这种碍于情面的人,确实是和“吃相难看”的不是一类人。但是生活中难免会和这种人打交道,以后就会有教训了,划清界限。
想了很久,自己这种喜欢讨好人的性格根源在哪里。应该是从小父母都要求自己做个听话的孩子,而且做过的事他们总不会表扬我。成年以后,和人相处时,处处都会避让,即使是在陌生人面前,以为这样对方就会喜欢自己。甚至属于自己的权利也不敢去争取,受委屈了只能自己承受。
其实,你是怎样的人,并不用别人的肯定。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根本毫无意义。
今天看了一位叫王垠的清华退学申请,关于教育的问题有些感触。
我当时读的高中,文理科生比例大约在1:3左右,我就随大流选了理科,之后一路读到大学都是理科生。但是很明显自己的优势并不在此。
文史哲一直都被认为是无用的学科,即使是在国外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我却觉得,人的幸福感和这些无用的学科息息相关。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一次专业,我宁愿去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这些学科。
我一直避免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防止思维定势。但是不得不承认,我是个正儿八经的内向者。每当不得不参加一些人多的场合时,总是觉得无所适从,想要尽快逃离。在一个陌生环境中,有的人很快就能融入其中,我只能局促而且尴尬地站在一旁。
大多时候,根本无法放松地、平等地和人交流。
这个世界是否适合内向人生存,我常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比例是1:3,生活中我所遇到的内向者比例要比这个低,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外向者好像都更容易适应丛林法则。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不必再为是个内向人而困扰,也能帮助其他内向的人克服内向者的劣势,更好地生活。
曾读过玛蒂·莱利的《内向者优势》,但是我觉得她的书更适用于告诉你内向者是怎样的人,应该接纳自己。关于内向者如何提前规划自己的生活,这一部分还有欠缺。
因为妇女节的到来,最近关于女性、女权的言论比较多。其实最近这一年多看到的关于这方面的言论都不少。可能是人们的女性意识逐渐凸显,也可能是我开始关注这一块所以感觉信息密度变大。
我不知道“女权主义者”的定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女权主义者。我只是个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而且自由的无立场人。一般情况下,我都不太在乎网上关于这些事情的讨论,因为觉得争论毫无意义而且浪费时间,但最近看到网上的一些言论,惊愕于一些高学历的人关于女性的看法竟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女生嫁个好人家就行了,工作、读书都不重要。
婚姻就是交易,你要在自己质量最好时把自己交易出去。
你xx岁了都是剩女了为什么还不结婚。
看到这些言论,马上就拉黑。
女权主义者并非是想要争取什么权利,她们只是想要被平等对待而已,而平等是人生来就该拥有的,不是特权。
女权主义也非去性别化,男女的天性确实是有区别的,但是不该因此就歧视女性,并将女性物化为工具。
当然,我也很烦一些伪女权主义者,借着女权的口号去误导大众。引导和误导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会给那些真正致力于女权、改善女性地位的人带来重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