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家族里一个偏远的旁支,捡来的那种,过得还行,一直被放养,与掌权者有日积月累矛盾,突然有一天,你辛苦挣来的家业要分给家族,你和家人也一直都被视为下等人,你是选择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还是搏命抗争,自立门户,誓死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答案。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这本书把北美独立战争放入全球大视野进行了全新解读,以战争发展的时间为明线,以英国和美国复杂关系的变化为暗线,全面呈现了这场为了自由、独立源于北美,最终引发法国,西班牙,荷兰参战的帝国之战。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康威,斯蒂芬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在伦敦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多年来痴迷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研究,已出版多部关于独立战争的著作,《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是斯蒂芬厚积爆发的新作,是斯蒂芬经年累月研究过程中,对独立战争的重新审视。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视角有三个,一是英国人的角度(全球化就是以英国人角度);其次是欧洲大陆列强的视角,如法国、西班牙等;当然还有美国视角,最熟悉也是最广为传颂的美国精神。斯蒂芬独特的大框架,赋予了本书解构这场战争的通识及多维度魅力。历史,哪怕是记录在册的史书,也多是记录者视角(或成功者视角),斯蒂芬这种大局观,对于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甚至于理解独立战争时期全球政治经济,都有助益。
先说说英国视角,在英属美洲形成早期,英国政府很少干预殖民地事务,只是在殖民地变得有利可图时,美洲才被关注,随着《岁入法案》、《印花法案》等一系列引起殖民地强烈反对的法案颁布,英国和殖民地矛盾逐渐升级。英国在全球到处圈地,北美、西非、南亚、南美,体量变大的英国政府,在考虑新责任及政策时,下意识地降低了美洲殖民地人的重要性,这和美国人期望自己被看做是同等的英国人民,完全偏离。
斯蒂芬把英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看的透彻,先是强硬,中间几度想和解,政府内部也分两派,随着英国老对手—法国、西班牙的加入,战争的性质越来越复杂,英格兰本土都受到了威胁,英国一度想退出美洲战场,令人惊奇的是,英国后来竟然又对荷兰宣战。
斯蒂芬从英国视角展开的这幅美国独立战争史图,让读者对这场战争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为什么英国会输掉本来胜券在握的战争?为什么后来英国和美国之间冷若冰霜?斯蒂芬不仅给出了其个人观点,还推荐了一些他人的著作已备读者阅读思考。
再来说说欧洲列强在这场战争扮演的角色,法国怎么会支援美国,当然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支持殖民地叛军所带来的削弱英国强权的机会,超出了这种做法所带来的风险。法国海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如何?法美联盟配合得如何?这场战争对于法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西班牙一开始拒绝了与法国一起携手作战的机会,西班牙虽然想联盟法国攻打英国,夺回在之前七年战争中丧失的土地和荣誉,但西班牙担心帮助反叛的美国,会给它自己在美洲的殖民地也引起反抗。那么,西班牙为何最终又参加了战争?它有没有得到被英国占领的直布罗陀等殖民地?
如果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斯蒂芬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我们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思考过,或者忽略的历史现象,而这些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次社会政治经济,有待我们发掘。
最后看看独立战争最大赢家--美国(个人认为),美国大陆会议一开始只是想争取应得权利,只是走着走着找到了抗争真正的出路和意义。在这漫长的八年斗争里,从散漫的业余民兵、锻炼成不逊于英国皇家部队的专业军队,艰苦的生存环境,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却始终坚持,为了自由独立而反抗。
只要提到独立战争,就绕不过华盛顿。时至今日,人们对华盛顿的崇拜甚至神化远远超出了国家的范围。华盛顿正确的战争策略,例如游击战,使美国军队力量得以保存,虽然他在多次战役中都失败了,但他在特轮顿战役中大胆的反攻,挽救了美国革命事业。斯蒂芬认为,华盛顿代表了美国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继续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军队成了美国反抗精神的象征。
为什么独立战争在世界具有永恒魅力?这场战争见证了美国这个国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是如何诞生并存续下来的,从多个风俗各异的殖民地融合凝聚为今天的全球霸主。斯蒂芬对美国人,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全球社会百态的描述研究,对独立战争结果及后期各国情况的解析,也许对研究现在全球政治经济会有启发。
斯蒂芬在书中多视角并进,按照战争发展随时切换,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风貌。这本书好比一架空中摄像机,飞在空中摄制了战争全貌。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其实,《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这本通识著作,还给我们一个提示,看问题,要多方位切换角度,从全局思考,这样做出的选择或答案更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