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自己有记录的习惯,想到孩子成人后仍有迹可循的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油然而生的一种幸福感,更有写下去的动力了。
今天宝宝的第一颗乳牙掉了,乳牙一般在6周岁左右会自动脱落,宝宝马上6周岁了,说明是正常换牙。
厨房瓷砖上还沾着排骨汤的油星,宝宝攥着我手心那颗小小的下门牙,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却又强撑着笑意:“好婆,牙仙子会不会找不到它?”那颗牙齿裹在浸湿的纸巾里,牙冠上还留着细微的咀嚼痕迹,像是它五年来勤恳工作的勋章。这是宝宝人生中掉落的第一颗乳牙,也是我们见证生命奇妙旅程的印记。
十天前,宝宝突然举着牙刷冲进卫生间,声音里满是惊喜:“好婆!我的牙会动了!”他张大嘴巴,舌尖轻轻顶着下门牙,那模样像发现了藏在嘴里的秘密宝藏。从那天起,吃饭时他会刻意用另一侧咀嚼,睡前总要用手指轻轻摇晃那颗松动的下门牙,连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份即将到来的“仪式”。这股期待,源自《小猪佩奇》里的故事——掉牙后刷干净放在枕头下,牙仙子会悄悄拿走牙齿,留下一份惊喜。孩子的世界总是这样,用最纯真的方式,给成长的每一个节点赋予浪漫的意义。
今晚的排骨汤格外香浓,宝宝啃到第三块排骨时,突然“嘎嘣”一声,随即瞪大了眼睛。他摸了摸嘴巴,又翻遍了碗里的骨头,声音陡然带上哭腔:“我的牙!牙被肉吃掉了!”我赶紧放下筷子,看到宝宝牙齿的位置成了一个大洞,忙在餐盘和桌布间细细寻找,最后在他吃的肉骨头里,发现了那颗裹着肉丝的小牙齿。宝宝凑过来,看着我用清水轻轻冲洗牙齿,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却小声问:“它还能见到牙仙子吗?”
掉的牙齿怎么处理呢?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掉牙的场景。那时住在老院子里,奶奶总说“下牙扔屋顶,上牙埋床底”,这样新牙就能长得又齐又好。每次掉牙,我都会搬着小板凳,踮着脚把牙齿往屋顶上扔,看着它划过一道弧线落在瓦片间,心里满是对新牙的期待。而如今住在高楼里,“扔屋顶”成了遥不可及的旧俗,女儿说就保存下来吧,宝宝则更相信牙仙子的约定。我握着他的手,轻声说:“我们应该谢谢这颗小牙齿呀,它陪了你五年,帮你嚼过甜甜的草莓、香香的面包,还有你最爱吃的排骨。”
宝宝点点头,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说:“谢谢你呀小牙齿,你辛苦了。我会好好刷牙,照顾好你的兄弟姐妹们。”他的声音软软的,却带着认真的诚意。说完,他小心翼翼地把牙齿放在小盒子里,睡前又仔细地刷了牙,将盒子放在枕头底下,还特意把枕头压了压,好像生怕牙仙子找不到。看着他带着笑意入睡的模样,我忽然明白,成长从来不是单向的告别,而是带着感恩与期待的传承——就像我小时候相信奶奶的话,如今宝宝相信牙仙子的约定,这份对“新开始”的盼望,从未改变。
更让我安心的是,宝宝的乳牙掉落得恰到好处。没有出血,没有疼痛,也没有出现“乳牙未掉、恒牙已出”的情况。牙医曾说,乳牙间的间隙是为恒牙预留的空间,就像生命早已在每个阶段埋下伏笔,等待着恰当的时机绽放。这让我想起那句话:“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孩子虽是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却从来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从他第一次学会吞咽,到第一次自己吃饭;从他害怕陌生人,到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从他懵懂地问“牙为什么会掉”,到如今坦然接受换牙的过程,他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世界,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很多时候,我们总忍不住想帮孩子避开所有困难,却忘了生命本身就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就像乳牙会按时脱落,恒牙会按时萌出,孩子也会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学会面对成长中的每一个“第一次”。而我们能做的,从来不是干涉或掌控,而是站在他身后,在他着急哭的时候递上纸巾,在他疑惑的时候耐心解答,在他充满期待的时候陪他一起等候。
夜深了,宝宝的呼吸均匀而安稳。我轻轻掖了掖他的被角,看着枕头底下那只装着乳牙的小盒子,忽然觉得心里满是幸福感。这颗小小的乳牙,不仅是宝宝童年的印记,更是生命给予我们的启示——就像乳牙会换成更坚固的恒牙,人生也总会在告别中迎来新的开始。有人害怕告别,害怕“失去”,却忘了每一次告别背后,都藏着新的盼望。就像宝宝不惧怕掉牙,因为他知道会有新牙长出来;就像我们不必惧怕人生的转折,因为总有新的风景在前方等候。
第二天清晨,宝宝第一时间摸向枕头底下,小盒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颗小小的糖果。他举着糖果跑过来,眼睛亮得像星星:“好婆!牙仙子真的来了!”看着他开心的模样,我忽然觉得,记录下这些点点滴滴,是多么珍贵的事情。等到他长大成人,再想起这颗枕下的乳牙,想起牙仙子的约定,想起我们一起感谢牙齿的瞬间,一定会明白:成长中的每一次小告别,都是带着爱与盼望的新开始,而这些温暖的记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坚实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