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安溪新华都,旁边有座小庙,全称“市西境关帝庙凌云堂”,供奉多位神主,上面是庙,底下是管委会。我被一阵悠扬的琵琶声吸引住了。原来有人在这里唱南音。抬头一望,门前挂着一块丝绸匾额,绣着“御前清曲”四字。我不禁停下脚步,听着咿咿呀呀、如泣如诉的声音,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很美,有无限的韵味。
不大的厅堂里,坐了十来个人。演唱者手执竹牙板,面色凝重,神态安详。左手边一位弹着琵琶,紧挨着的一位拉着二胡,右手边与弹琵琶者相对的人吹着洞箫,另一位也拉二胡。声音从这五人传出。四人分列两排演奏,中间一人拍着竹牙板,边拍边唱。声音如林中清澈的泉水,汩汩而出;又似朝阳透过林梢,干净爽脆;又像雨后炊烟,飘逸、清淡,丝丝缕缕,轻轻荡漾。其余人顺着节拍,嘴里默念着词,或小声哼唱,手上打着节拍,他们完全沉醉在这雅乐中,没有听众,没有掌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安溪住了几年,竟没有听过这样婉转优美的声音。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印象中听过几次南音,也是咿咿呀呀地唱,却不以为意。那时年纪小,听不懂;现在也听不懂,却感觉不同,觉得这是好东西,富有地方特色。小时候,我觉得唱南音很美,唱腔柔和,演奏者也漂亮。那时见到的是一些年轻少女,她们站在一个高台上,也不知道怎么弄的,感觉人固定在上面,那个台子还会移动,四周插满鲜花,像个移动的小舞台。两位少女手弹琵琶,或拍着竹牙板,分列台子两侧,嘤嘤嗡嗡地唱,穿着戏服,挽着高髻,略施脂粉,樱桃小口,声音如新莺初啼,如裂帛之声,从台上传出。
那样的情形,似乎只有过年过节时才看得到,在蓝田乡政府大院里唱南音,大家不叫唱南音,叫“唱曲”,也叫“装阁”。还有就是每年二月初,乡里“请火”,观音巡境,人们扛着大旗,放着“轰枪”,还进行“装阁”表演,小孩子追着她们跑。现在想起来,那声音真美啊,无法形容。
好久没有听到这声音了。印象中,我在厦门期间,有一个晚上去松柏公园玩,园中有座房子,隐隐约约传来南音的曲调,有人在里面演奏,却看不见人。再后来,再也没听见过这雅乐。于是,我驻足凝神,听了一阵子南音,竟有些陶醉。千肠百结,声声思量,虽不解其意,却也感觉眉宇舒展,心平气和,心中有一股舒缓之气,冉冉上升。我不禁走过去和他们唠几句。他们说每周五、周日,固定在这里唱几首南音,练练嗓子,问我会不会唱,想不想来一曲,或者愿不愿意学。我赶紧推辞,我不会。我只是觉得他们老有所乐,真好,南音一曲令人醉。
我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幅“孟府郎君像”,一副冠头联写着:“凤举西蜀崇孟府,城扬南音颂郎君”。我不解其意,想来应该是祀奉他们的祖师爷,也没细问就回来了。等以后有机会,我要细细观摩,也在这雅乐中逍遥一回,我想那是肯定的。
演奏场所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锦旗,上面绣着“安溪县凤城地区南音社”。我总算知道了,这是一个社团组织,成员都是老人,没看到年轻人和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