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自己心中知道一件事,与从外部的某人那里听到这件事是不同的。昨天发生了一件事,我深有感触。当时的我在说一件事,是关于我和来访者治疗关系。我的原话是:“—”说完后,任先生和任我行小姐姐都对我这句话展开了批评,自己也意识到这句话说的不贴切。觉察自己的这种模式,缘于对于自己的不认可和低自我价值。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贬低自己,这就是我的常态。也是我的功课,认识到这一点的大概三四年了,但改变总不如我意。
读南希的精神分析,看到南希对于真诚的重视,当一个人向他深深依恋和尊重的治疗师道出他最为私密的想法和感受时,收益是可以自然增长。发自内心的谈话以及得到重视的体验建筑起精神的栋梁,来支撑对生活的承受力。
任何人从心理治疗关系中学到什么有赖于在此人的家庭或亚文化中什么样的知识是无法得到的或者是禁忌的。如一个人需要学习抑制愤怒表达的新技巧,而另一个人则发现将愤怒表达出来是一种达到所追求目标的有效方法。
关于精神分析的知识
精神分析的真知灼见已经渗透到西方文化中,人们把这些知识已经习以为常,这也是双刃剑,获得收益,精神分析晦涩的术语已是常识性的说法。当同时,太普及的 不好的点儿就是有些观念理解的有问题,尤其是首印,会产生“信”的问题以及让咨询师束手无措。南希将正常心理治疗过程中易于被吸收的知识归纳五组,分别情感、发展、创伤和压力、亲密和性、自尊作为附加课程。
情感:弥漫和烦扰的情感状态可以被加以命名并顺畅地整合到认识中去。今早听了《沟通的艺术》,沟通是从觉知、笨拙、熟练到整合到内在,其实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这样,认识到情绪,去命名我们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是去思考区分情绪,并去看到背后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的“体验”被反映出来,病人的体验被给混乱定型的语言力量条理化了。想不清的认识,未经思考的所知变得能被了解、表达,以及情感上得以整合了。
在这里提到“述情障碍”(缺乏有关情感的语言)、心身问题困扰的病人,似乎花上一辈子才能取得微小进步,但依旧在痛苦的漫长岁月中学着命名那些情感,将这些情感说出来并且和别人分享。
对精神分析治疗的结果进行过一个全面追踪的纵贯研究,发现病人在情感的感受力、忍耐力、复杂度及调节能力方面均存在显著而持久的变化。
他们缺乏想象力,思维顽固而独断,并且似乎在我们现在所知右脑的大部分功能上都有缺陷。在治疗中,这种病人以需要大量时间学会表达情感而著称,然而有证据表明,与那些从治疗开始就对他们所感知的东西有所认识的人相比,他们能从治疗经历中的获得更多。
发展
我们想象病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被阻滞在一个正常的发展困境中很长时间,错过了通常应该解决或超越的时机。例如强迫性人格三大特征:整洁规律、顽固倔强、节俭吝啬。阿杜老师在这里分享为“通关游戏”,感觉很好理解。
创伤与压力
这句话让我也很有感触:“有些人热情激昂地深信斗争经历总是会令性格坚强起来,而不是有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自己以前在日记本里涂鸦“永不绝望”,一直看很多励志的书如卡耐基系列,这让自己充满斗志,但也让自己不会生活,忽略了身边重要的人。
亲密关系与性
情感亲密能力的扩展是分析性治疗常见的副产品,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要过于强调,我们人类本质是孤独的,渴望亲密,但又像寒冷夜晚的豪猪,需要相互靠近得到温暖,但当我们刺痛对方的时候,也需要分开,然后循环往复。
自尊
可靠而真实的奠基性自尊感的发展是常见的治疗结果,人们能够重新开始在没有焦虑和不丧失自尊感的情况下理解和接受他们自己的样子,维持他们评价自己的合理标准,以及忍受批评和失败。
对于有内疚(抑郁、受虐、典型强迫)的人来说,应当学会的是他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坏和差,他们对自身有局限性和有邪恶面的看法没有什么特殊或异常之处,是拿自己的心理现象去和幻想中完美之人进行无情对比是毫无道理的。随着反复向一位不会令自己感到羞耻的治疗师暴露可憎品质的过程,他们严酷的超我变得柔软,学会自我安慰而不再自我攻击。他们放弃了那种自己就是少有的混球的幻想,相反他们变得很舒适地体会到自己足够好。
另外一些(严重自恋或反社会性的人),有着内心的空虚感或对已有权益的不现实感。后者令这些人长期妒忌别人,在他们看来那些人拥有他们所缺乏的东西。相对成功的人可能会大肆炫耀世俗的成就(金钱、声望、权力)
原谅与同情
南希都把自己工作的感悟以及感受给予分享,而这个分享自己感同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