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邀请一个学员做某个课程的助教,他因已经安排了其它事不能去,对 我说对不起。我说我有权利邀请,你有权利拒绝,当一个人为自己选择 了最该做的事,他无须对任何人说对不起。“总是说对不起”这个模式 只会让自己总是活在遗憾、自责、无力感里。可以用感谢代替道歉。——李忠莹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当被邀请时,总觉得别人很瞧得起自己,很给自己面子。便把自己的位 置摆得比别人低,所以会尽量想办法满足,一旦拒绝便觉得很对不起对 方,有种不识好歹的自卑心态,同时内心也有害怕与对方失去连接的恐 惧。常常活在遗憾、自责和无力感中。
而邀请方有时候也会出现一种心理,我邀请你是看得起你,看重你。这 种付出是带着钩子的,一旦对方的反应不如自己多料,便生不满和抱怨 。也会产生愤怒和无力感。
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应该是,我有权利邀请,你有权利拒绝。感谢对方 的邀请,同时也十分尊重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人际关系不仅界限清晰, 简单无纠缠,个人也更尊人尊己,自信而有力量。
琢磨这段话的时候想起过年期间跟父母聊起自己与小妹的关系的事,其中聊到曾经帮小妹还大学期间贷款的事,内心生气莫名愤怒。回头看这愤怒,越发清晰,也越发明白自己在干嘛了。
我问自己真的是钱的事吗?我的内心感受告诉自己:不是。那我究竟在愤怒什么?
我当初做出此行为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渴望得到小妹的认可和关注的。什么姐妹情啊,愿意付出啊,帮助她啊等等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都是为了更好的掩饰我内心真实的需求。表面上看我是付出了,付出了钱财不假,还付出了情感,然而这情感背后却带着钩子。这付出背后有股强烈的期待:期待小妹能够按照我的要求满足我的需求。这种期待犹如泰山压顶,对方的潜意识是能收到的,必然内心会升起反抗和愤怒,因为她有自己的独立和主见,所以往往无法做到。一旦对方没法做到时,我就会生出愤怒,开始指责她不知感恩没良心等等。这份“付出”就变成我要挟她的手段和工具。
多年来我亦在这种无明中辗转纠缠,百般辛苦,无法解脱。今日看到自己内心世界的这些游戏,犹如醍醐灌顶,泪满眼眶。心明了,舒畅了,由衷的感激小妹:“谢谢你的成全,因为你让我看见内心的自卑和无力,因为你让我再次体会到真实的力量,因为你让我重新回到清明中,活得真实踏实自在。谢谢,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