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产品思维课。讲到微信的案例,微信的迭代很有趣。
迭代是小步快跑,把最核心的东西放出来,再优化,小范围试错。微信就是一个迭代很快小步数憋大招的案例。
微信是腾讯在2011年1月发布的一款产品,微信的1.0版本应用场景定义为熟人间的通讯工具。简单说,就是可以免费发短信和照片,代替收费短信和彩信。因为微信刚上线时只有四个主要功能:导入通讯录;发送信息;发送图片;设置头像和微信名。同期还有一款小米开发的产品叫米聊。相信大家都比较陌生,因为它的普及度远远不及微信。但11年刚上线那会儿米聊的用户是远超微信的。微信是如何追上米聊并将其打败的呢?
一 强大的系统能力支撑
这就要说到微信2.0版本。微信2.0抄了米聊的一个语音通讯功能。增加了这个功能,需要产品很强大的系统能力,要有强大的服务器功能保证,超大数据定点传输中负载均衡,系统不崩溃。微信的背后有数十万台服务器支撑微信的数据流量。而创业初期的小米,不可能囤积那么多性能。微信的运维能力比小米强大的多,从这时开始,微信和米聊便拉开了差距。建设产品,其实是在建设产品背后的系统能力。我们使用产品,其实是在享受产品背后系统带来的确定性服务。
二人性的微观体验感
微信2.1版本里添加了一个新的功能,叫做“好友验证”。随后2.2版本推出一个核心功能,叫做“查看附近的人”。同一天,另外一款和它一模一样的产品在苹果的App Store上线了,这款产品叫陌陌。从那时开始微信和陌陌都是基于位置的陌生人社交。而米聊仅限与熟人社交。微信和米聊刚开始的产品中观设计是一样的,为什么几次迭代之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老师讲了一个点很有意思,因为大佬的人生经历不同。张小龙和唐岩是曾体验过孤独与弱势的人,所以他们有与陌生人建立连接的需求,并且对和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压力点的体验非常清楚。比如,我们社交很多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就这一点,qq,微信开发了表情包,帮助想表达却老是觉得词不达意的宅男宅女,用一种更轻的思考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感觉、情感。再比如说,在米聊上,你发了一个信息会有信息状态,如果对方读了就会从“已发送”改为“已读”。而微信没有这个设置,为什么?因为这一点点功能会给对方心理压力太大,还是决定不放。而长于沟通、长于说服的雷军、马云,出品的通讯工具,从来不在表情包上下功夫,因为老板没有被辞不达意困扰过。做一个产品,用户体验感很重要。能唤起用户的情绪,满足用户的痛点、痒点、恐惧,提供确定性满足,用户便会很容易产生依赖感,和产品建立长久的联系。
再说回“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这个功能其实给用很好地提供了场景,有了场景便能触发情绪。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网络连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场景,能触发情绪才是。”
3.5版本的微信,加了“扫描二维码”;3.6版本的微信加了“微信公众号”。
从3.6版本开始,微信与陌陌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陌陌继续连接陌生人,而微信选择去连接线下更多的内容与商业,去连接广阔的物理世界。并且不断迭代着。
迭代产品就像迭代人生,首先,你要展示自己最核心的能力给世界看,这样才能确定世界对你真正的需求,帮助你判断自己的定位。然后,在一点一点迭代更新,一点一点添加自己附加的功能,那些附加功能的出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晚一点没关系。熟悉了迭代的节奏感,每次都会有新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