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终于下定了决心。
从以围观者的姿态在外界观察到实实在在进入新媒体的运营,前后我竟然用了三年的时间。
三年前,我正处于一种喜忙的状态。所谓喜忙,即是尽管身体忙碌,但内心却欣喜,每天都有一种收获的感觉。用当下的话来说,真是“觉得连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而当时在忙碌中带来最大欣喜的,莫过于就是新模式、新经济、移动互联网了。
1
我对新生事物的发展抱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和探究的冲动。
2015年2月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战略合并,而在20天后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自此,“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
“互联网+”也让我这个一直从事传统得不能再传统行业的人心驰神往。当时,尽管公司业务仍有小幅增长,但已感到增长越来越乏力,隐隐能看到公司成长的天花板。所以尽管公司还有诸多事物要忙碌,当我仍是抽出时间,仿佛落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一切尽可能的时间参加“互联网+”的讲座和培训。
自此,我走到了当时的新媒体代表——“互联网+”的门口。
讲座、培训、交流,进行得热热闹闹,但真正落实的时候,却无从下手。虽然心里已认识到传统行业的弊端以及新兴行业的锐不可挡,但还是没能狠下心来对公司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变革,当然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出的决定。
事情是拉下来了,但“互联网+”的万能已令我对新媒体保持了一种神往的敬畏。
2
魏则西离开了我们,滴滴又合并了优步,微博开始复兴,城市的街道上出现了黄的OFO和橙的Mobike,知识付费开始崛起:分答火起、知乎爆红... ...
而我,却仍是在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打拼。
郁结的心绪需要纾解。
一直陪伴我的,是手机里的微信。
一步步的,眼看着微信越来越强大。朋友圈、公众号、微信支付、企业号、小程序... ...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碾压式的超越中,微信毫无悬念的充当着旗手的角色。而微信的一系列武器中,最闪亮、最锐利的莫过于微信公众号了。
记不得已多久没看过报纸,也不清楚新浪、搜狐是什么样子,但很确认的一点是——我已离不开微信了。每天,在手机里的各个APP中,我在微信上耗费了最多的时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转眼他们已成为了传统媒体,微信已逐步完美地替代了他们。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每个人无由地带有一种焦虑。
焦虑来源于对外界的未知,时代的列车飞速前进,微信如同一张车票,带我跟上这列快车,不至于被甩下来。
我紧紧地攥着这张车票。
传统行业的增长依然乏力,虽然之前没能“互联网+”加到我所从事的传统行业,但我一直对新经济、新媒体的发展保持着关注。但没有勇气实实地进入这个行业,因为在纷繁复杂的概念中,一则没找准自己进入的落脚点,二则也不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所以我暂时把这一切交给时间,等待时间来宣判。
3
宣判的时间很快到来。
2017年,公司业务同比增长-3.5%,利润增长-17.8%,于是觉得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处理完相关事务,我离开了公司。
常年忙碌的身体一旦休息下来,却觉得浑身的不自在。仍然会在早上6:30起床,仍然会在家里穿着正装,仍然会写每天的日志,哪怕这一天处理的事务是空白... ...
时间已经自由,财务也暂时自由,在这有钱而又有闲的时候,我的内心却感受到一股更大的焦虑。
我去了一趟桂林。
旅途中欢欣愉悦,但一回到家,那股焦虑却愈发浓烈。我明白:我得做点事了。
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
我喜欢写作。人生的点滴、生活的感悟、工作的总结,这些都锻炼了我的思维,启发了我的思索,厘请了我的思路。失败不是成功的妈妈,反思和总结才是。我喜欢这样一种带来正能量获得感的方式。
我喜欢交流。从业十几年,认识同事2000+,面试人员200+,合作伙伴800+,客户企业1000+,客户人数10000+ ... ... 与各相关方的交流让我思考,使我进步,这诸多的个例累积下来,也给我带来了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的经验。
我乐于分享。分享是一种快乐,也是得到获得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工作时,遇到有新进员工,尤其是刚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员工,我都会有一种代入感——想起那时的我。这个时候只要他愿意,我一般都会重点培训提点,与他分享工作中的种种,希望他能少走些弯路。
相较之下,微信公众号是我最合适的选择。
于是,当下,我决定我彻底地抽离出来,实实地投入到新媒体上。
注册开通了我的微信公众号(ID:zhichang33),我如一点渺小的水滴,融入新媒体的滚滚洪流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