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自己喜欢哈尔滨的感觉。
骑车从青冈县到哈尔滨的路上,心情挺激动。这是从漠河下来后的第一个期望,也是回家前的三个期望之一(哈尔滨,沈阳,天津)。十月下旬的哈尔滨已经挺冷了,虽然我一直骑着车,但是也都不怎么出汗了。
中午就在路边吃些随身带的零食,一路速度不慢地向哈尔滨前行。
下午三点多,跨过松花江,算是真的到了自己早已期盼的哈尔滨了。(由于自己一直很喜欢厚重的建筑,类似于欧洲和俄罗斯的建筑,历经百年甚至千年依然坚实如初),外加上在满洲里遇上的一位大哥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描述。所以,到了哈尔滨,在松花江桥上时,我就格外激动。
下了桥,顺着江边边看风景,边找自己已经网上查过的青旅。同时也感受着东北哈尔滨冷风的吹拂,感觉很是美妙,不觉得冷,不觉得累。心里只有一个感觉-----高兴。
沿着江边走了半个小时,明看手机上显示已经到了的旅店位置,总是找不到。没办法,只得给店家打电话了。期盼已久的哈尔滨,一切都是让我高兴,让我喜悦。店家(水云涧)说这边地理位置确实不太好找,问了我的位置,让我在原地等着,让一个在店里做义工的姑娘来接我。我感谢的答应了。此时的松花江上,太阳已慢慢落下,熟了的柿子颜色的夕阳照在江面上,显得异常美(第一次见到江上的夕阳,很是激动和喜悦)。看到江上的船只在夕阳照射下的剪影更是让我不顾其它,只顾享受。

旅店的姑娘找到我了,她刚从屋里出来,显得有点冷。这时候如果在平常,我会非常感谢她的接待引路。但是在当时,我只是跟着她后面走,她说话我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应着。我不想说话,不想理其它,我只想好好感受,品味我内心的喜悦。我感觉太好了。
到了青旅后,环境是让我惊讶的温馨,客厅一个大地毯,一个大阳台,落地窗,面向松花江,江景一览无余。有四间卧室。最让我激动地是,只有我一个顾客。可以好好的休息了。安排好住宿后,姑娘开始向我介绍旅店附近的景点。让我高兴的事又来了。中央大街,老道外这两处最让我期待的建筑群就在附近。而且走路也就不到十分钟,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洗过澡后,就匆匆和姑娘道了再见 ,出去逛了。此时,天已经黑透了。
-
初见中央大街
从小区正门沿街溜达着去中央大街,(沿途看到许多叫仓买的店,应该是哈尔滨对小卖部的叫法)路边的店铺许多都已关门了,虽说还不到晚上八点,街上的行人也不多。看着路边店铺厚实,紧闭的门,顿时觉得很亲切。(我是在沈阳上的大学,对这种风格觉得喜欢)不一会儿,来到了中央大街上,中央大街路面铺的是巴掌大的小石块地砖,觉得很有步行街的风格,沿街的建筑的确是外国风格的建筑,但是也有许多特色可能被后来的修复或改造给掩盖了。大街年代久远,路边树木茂盛,导致不能看到各个建筑的全貌,有些遗憾,但也挺为这种年代感和好环境而感到高兴。
晚上饿了,就边看边找吃的,梅里西餐厅人挺多,也非常不适合我一个人进去吃饭。我就在路边看看就走了,餐厅对面是卖马迭尔冰棍儿的,但是天的确有点儿冷,我又不爱吃凉的,就也只是看看,直到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依然是畅快的。
又走了会儿,看到有个庆丰包子铺,这不是主席套餐么,到了店里,吃了包子,喝了碗炒肝,味道虽说不是很美味,但是我吃饭的心情的确是高兴的。





-
白鸽盘旋下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吃过饭,下楼的电梯中,遇到一年龄相仿的哥儿们,搭讪问索菲亚大教堂怎么走。那哥们儿不好意思的说他是今天出差才到这里的,不知道怎么走,我很尴尬的说,那你想去的话,咱俩一路吧,边走边问,我知道地图上的大致位置。我俩在路边问了一位大爷,大爷很热情的为我们指了路。在从中央大街到索菲亚教堂不远的一段街上,两边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仿建国外建筑的店铺,房子。由于不是石头结构,多已破败,留下的仅是昔日繁荣的痕迹和历史的味道。看到这些房子时,我内心颇为感动。
昏黄的灯光打在教堂的身上,白鸽有在绕着教堂的穹顶飞的,有站在教堂墙壁凸出的结构上打瞌睡的和观望的,也有在地上叫着,觅食的。偌大的一个广场,索菲亚教堂优雅的矗立在中央,即便四周的大厦已经高出她许多 ,但依然无法撼动她中心的气质。
教堂的建筑构造让我激动,喜悦,白鸽更是衬托了她的圣洁,心跳加速的我来回远近地看她,并用手机记录下她在我各种视角中的样子。给同行的哥们儿拍完照后,我开始围着教堂转,将她的一切收尽我脑海。心跳依然在加速,这种历史沉重感与圣洁的象征带给我的感动让我不愿它顾,只愿一直注视。皎洁的明月与昏黄的灯光同时照在她的身上,广场上的冷风赶走她身上的灰尘。此时此刻,我知道我见到了索菲亚的最美。我很享受自己激动的心跳与抑制不住的笑容。
原路返回,再次走到中央大街上,我向同行的哥们儿介绍了马迭尔冰棍儿,他高兴的买了一根。快乐地让我给他拍了一张夜下站在中央大街上高兴的吃冰棍儿的样子。
和同行哥们儿分开后,我走向中央大街的尽头,松花江边。从中央大街横跨马路,穿过地下通道时,地下通道的厚重也是让我看着欢喜。到了江边,因为晚上风大。赶紧看了会儿就往回走了。
哈尔滨的第一个夜晚让我喜悦,教我感动。冷风吹拂,我边走边发呆在回旅舍的路上。




-
散落在哈尔滨各个角落的信仰遗珠
第二天早上不到七点就起来了,洗漱罢,出门骑着车开始寻找自己已经规划好要看的各个教堂。
各个教堂的名字我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她们的样子。一座在公园里,很小,已经不用了。一座在大路边上,进去参观时,里边正在教义,也就没有进去。(说实话,在教堂里边看到都是人在虔诚的听教义时,觉得有点害怕)。只在教堂的外边观望了一会儿,教堂的建筑风格是最吸引我的。这座教堂旁边还有一座教堂,但是不对外开放,但是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很喜欢看教堂的外观。
天已经黑了,来到了一座位于居民区的教堂旁,看样子已经荒废好些年了。但是我依然怀着加速的心跳在她周围转了转,看了看。(脑补各种电视里边人民虔诚礼拜的情景)
看教堂的这一天让我十分高兴,我按照计划完成了我想要看的,而且没有失望,虽然有点儿累,我确实高兴。




-
老道外的感动
看地图上,哈尔滨市有道里区和道外区,后来了解到当时很多外国人住的地方(租界)叫道里,国人住的地方是道外。道里区的很多建筑(中央大街)都是当时的贵族建造的房子,自己住,建房所用的材料和风格应该都是按照自己国家的规格选定的,特别是建筑用了大量的石头,使得建筑保存到现在依然坚固如初,而道外则不一样,哈尔滨的人也有很多是从关内逃亡过来谋生的,没有太多钱财,而且也没有太多精力去考虑房子的事,所以道外的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门头都做了国外的风格(拜占庭式,折中主义,巴洛特式)的风格。但后院就又是被北方的大杂院或四合院的格局。
由于砖木结构的缘故,道外的建筑大多已破败不堪,成了危房。很多已没有人再居住,但是从这些建筑的外表和老旧的姿态,依然能看到她们当时的繁华与住在里面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进入院子,踩着摇摇欲坠的木质楼梯,心跳开始加速,在冬日太阳的照耀下,虽然昔日建筑已经破败,但是老一辈奋斗生活的历程却永久的留了下来。太阳照耀我的眼,老一辈的努力生活照耀我的心。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中央大街式的建筑风格,在哈尔滨,依然喜欢。但是还有一点,在这里,更喜欢老道外。






-
松花江上的落日
此时此刻,已经距离我站在松花江上看日落有一年多了。当时是好不容易抓住时机去专门看夕阳的。总是在中央大街和老道外转。下午3点多时,夕阳就开始慢慢出现了,自己总是回到旅舍后,看到最后一丝夕阳的色彩,才遗憾感叹,又忘了夕阳了。
总算在离开哈尔滨的前一天下午,(很庆幸,在哈尔滨的三天天气都很好)准时来到松花江边上,等待夕阳。上到一座废弃的火车桥上。两边有很窄的人行通道,桥距离江面有几十米高,站在上面还是挺忐忑的。江上风吹的冷飕飕的,但是我的心情很是激动。印象中,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专门用心的去看夕阳。真的很漂亮,没有焦躁的气氛,有的只是干冷的江风与温暖红光的扑面。时而手机拍,效果不好,赶紧换相机,怕慢一会儿,夕阳就下去了。也就是我要与哈尔滨的夕阳说再见了。
铁轨两旁的人行道上,不时有行人骑自行车通过,我惊讶与他们在这么高江面的桥上骑车还是很平稳,而且有的家长骑车带着小孩,依然平稳。小朋友坐在车上也没有一丝慌张,倒是旁边的我,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看完夕阳,我满意的回到旅舍,收拾起行李与心情,准备明天的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