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许多人追求快乐,几乎每个人都在繁忙的生活中向往着悠闲。人们像是在物质生活的满足后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戏称"宁做快乐的傻子,不做忧愁的智者"。
很多人常常将快乐与物质紧紧拴在一起。在物质的满足下,有些人为了物质而继续奔波,也有些人选择了适当放弃而追求幸福。相对而言,后者应该是更加快乐的,而前者则大概率会为此承受压力和心理上的创伤,一些公司老板,因商业上的竞争而常常郁郁寡欢、愁眉苦脸,尽管他们也享受着金钱上的快乐,但那也只是短暂的、单薄的,简直得不偿失。然而不可能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圆满,倘若人们并未在物质上得到富足,那又会怎样呢?有人依然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如今从外地辗转到都市谋求工作的人,面对房贷车贷的压力,日子不煎熬吗?也有人会苦中作乐,上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可以说是物质极其匮乏,但是大多百姓也没怎么因此而抑郁,留在老一辈心中的,除了艰辛与拼搏,还有家庭间的温馨与生活中的种种温暖。
生活富足时,有人忧愁,有人快乐;生活贫瘠时,有人烦闷,也有人安乐。人们需要物质,但不能目光浅陋,你的眼睛里不能只有它。物质的好坏并不影响你的心情,换句话说,这“物质的考验”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它的本质则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生活是一面镜子,并不是说它怎样对待你,而是你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人活得不一样的原因之一,那又要如何“看好生活呢”?
首先,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来看看当今社会的人,工作的人因为与同事害怕被开除而有压力,求职者因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竞争对手多而有压力,家长因担心孩子比不过别人以后没有好的前途而有压力,学生因家长的施压和学习上的竞争而又产生压力——他们都有着压力。尽管起因不一样,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大部分人都是常常忧愁,为生活感到劳累,很少时间是真心地感到快乐。压力会直接导致人们的快乐与否,那么难道人们舍弃压力就能一直快乐吗?从前,渔民打捞完沙丁鱼返回时,娇贵的沙丁鱼不怎么游动,上岸前大多都死了。后来,渔民们将它们的天敌——鲶鱼一同放在鱼缸里,沙丁鱼为了躲避鲶鱼的追捕,不得不到处游窜,待渔船靠岸时,它们依然十分新鲜。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从而荒废人生,依然不会快乐。所以要想快乐就务必要适当缓解压力,放开所有顾虑,为自己休个假吧。
其次,学会知足。人们往往不懂得知足,不断地追求更好的,一个人在追求中成长,一个国家在发展创新中壮大,如果不懂得追求,那么人就会止步不前,从而一无所成但是什么事都应该有个限制,假若一个人过度追求沉迷其中,他的“野心”将不断变大,永远不懂得满足是什么样的。最终的结局呢?“人心不足蛇吞象”,在“野心”的驱使下,他对自己甚至对他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满足,越来越“疯狂”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不高兴、失落、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同时可能还会失去朋友,甚至犯下过错。相反,假若一个人懂得适可而止、学会知足,那么他就会发现自己的压力并不大,生活十分美满,一切都像童话中那么和睦,人也自然就长处快乐喜悦之中,那些美好的回忆大多也都是这个原因归根结底,当你感叹自己工作不如意时,想想那些没工作的;当你觉得学业重的时候,想想那些上不了学的;当你抱怨手机“太烂”时,想想那些买不起手机的……懂得知足好后,快乐也就会随之而来,在心中荡漾着。
最后,人贵有一颗童心。忘却那些过去的坎坷,每天像孩童一样无忧无虑——哪怕你真的有着焦虑——把生活中的一切不满抛之脑后。学会像孩子一样看待世界,这不是一种幼稚,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与慰籍,常常感到喜悦,无限轻松。
当然了,劳逸结合,光学会放松身心可不行,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勿为了追求“快乐”而舍本逐利,最终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也切勿因此成为社会的“败类”。这一切,都要在努力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品味生活的乐趣。
我自己便是努力做到以上几点的,一天过去了,夜深了,回家的路上,站在桥上。也许在别人看来,夜是漆黑的,桥下的河水乌漆墨黑、深不见底,寒风袭来,让人愈觉阴森,不禁加快脚步往前赶。但我会停下脚步,望着大楼的霓虹灯闪烁着,微风吹拂着,汽轮驶向远方,河水与浩瀚天空连成一片,像是在吸引人去探索,又像是在为忙碌一天的人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怎么会觉得阴森?
快乐,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没有快乐,生活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目前,根据世卫组织报告,世界有至少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中国有5400万人,占总人口数4.2%,足可见学会快乐的重要性。为了使您和他人的生活更加美满,请从自己做起,学会快乐!
总结:生活不会影响你快乐与否,影响快乐的是你的思考方式,不要为自己不快乐而找借口!
我是惟乐,快乐至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