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厌学孩子及经过治疗和调整后,对学习重新产生了兴趣。可返校不久,常会再次出现对学校的恐惧。
同学人际冲突、恶性竞争与偏见
不少学校过度强调成绩,老师会因为学业任务和业绩压力被焦虑抑郁所困扰,不自觉的会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学生和家长。比如,有的老师可能常会在班上说“某某同学又考的比其他人好”之类的话,这就会加重学生之间学业上的恶意竞争。他们之间往往不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是相互贬低和攻击。
这样的学校氛围,使得孩子们异常疲惫。不仅要想法把成绩搞好,还要费尽心思地去应付那些妒忌自己的同学。
不少家长可能会劝孩子,去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别在意其他同学的态度和看法。这对青春期孩子来说还是很难做到的。对于12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来源已经从家长的肯定慢慢转变为同龄人的认同,他们更在意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在学校不被同学认可,就会感到被孤立,自然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变得自卑,抬不起头来。那么对于本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学业,当然也就不会感兴趣了。
所以当孩子倾诉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开心时,请别不当回事儿。请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耐心的倾听,力所能及的情感支持和必要的建议。
校方的焦虑情绪和压力
学校过分强调成绩,老师为保工作晋职称不得不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有些教师心智比较健全成熟,他们能够把教学压力和自身情绪区分开,有策略的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而有些则不然,面对业绩压力时会极度焦虑。并把这种焦虑无节制的传递给学生及家长。曾有一位同事,学生考不好时会唠叨半小时,甚至会大发脾气。若去医院精神科诊断,很有可能会达到焦虑障碍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极需关注。他们不仅要承担业绩压力,还要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要经营好自己的私人生活,可谓是压力重重。
同学与老师的特殊关注
某些厌学孩子在返校后,会发现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特殊关照”。他们对这些特殊的孩子过度关心,生怕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再出问题。甚至有老师会每天去询问,或者指派专门的同学每天去“关心”当事学生。
这些做法会让孩子们感到很尴尬,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好像自己很不正常似的。其他同学在看到他们被区别对待后,难免会在背后议论,甚至和该同学保持距离,使其被孤立。
这种被当做特殊人群看待的体验,很不利于厌学学生重返课堂。重返课堂,最重要的一环是同龄人的接纳和无差别对待。没有人喜欢被他人当做“怪物”。
孩子们重返课堂,需要老师正常对待。正常和孩子们交流,不远不近的观察。如果他们需要什么帮助,老师和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