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班中,都有这样一批孩子。
他们调皮、捣蛋,不写作业不听课;迟到、早退,不穿校服说脏话;上课睡觉,下课买零食;治一次管用两天,第三天依然如故。他们被老师称为问题孩子,被校长称为“后进生”,被心理学家称动“学习困难症”患儿,被家长胡萝卜加大棒一通狠治后却聊以自慰:“亲生的!”
这类孩子真是爹不疼娘不爱。如烫手山芋,谁接手谁啧舌。在学校里老师得给设“专座”,哪个班多哪个班班主任上校长办公室述职次数就频繁。
的确,他们是一些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但抱怨有用吗?
也定然,他们是几个家庭教育出问题的孩子,但光治净罚有用吗?
据说地藏王菩萨曾发愿:地狱不空,我不成佛。人家是菩萨,你我凡夫俗子岂敢有如此大的“口气”?唯愿学生都是好孩子,都做好孩子就行。
纵览教师治生之道,无非四类:
一教。
二斥。
三罚。
四回家。
此类孩子历经多年“学场”摸爬滚打,什么脾气老师没见过?什么惩罚没试过?什么鸡汤没喝过?
别告诉他们江湖有多么险恶,他们已自成江湖;别觉得自己的贬损训斥有多么晴天霹雳,他们早已炼就“百毒不侵”之身;别认为咱手的作用力有多大,他们在多年家长与老师的双重练手中,已成就铮铮铁骨;别再拿出你的杀手锏“滚回家”来吓唬他,他知道你天大的官也拧不过九年义务教育。
不能打不能骂不听说教不能回家,他们顽石一样屹立在班级中央。与他们斗智斗勇,成了老师们每日的课堂教学常规。
只见你怒目圆瞪,口喷鲜血,他们捂嘴开怀,心中大喜。
他们是孩子,却在身体里猫藏着一只随时准备作祸的猛兽;他们是孩子,却在背后隐匿着一群难以教化的对孩子教育不作为或胡作为的家长;他们是孩子,却从行为中反映出长期的任性与随心所欲。
老师不是神,不是救世主。看似面对的只是几位不听话的孩子,实则为一群不懂事的家长。我们看似在教一个班,实则还有一个不会教育的家长班。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能放弃他们。
该管教还得管教。当成自己孩子时,准不会犯错;该小惩戒还需惩戒。只要一视同仁,不偏不怠,就没毛病。
而比管教与惩戒更有效的,是“爱”与“鼓励”。
因为“问题孩子”一般来源于“问题家庭”,而“问题家庭”主要的教育问题就是:给孩子的爱与鼓励太少!
当孩子长期处于“爱与鼓励”的荒原中,他的需要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孩子会变得冷漠封闭。当孩子起初在犯错时,他们或许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而后来犯错成习惯之后,就成毛病了!
做老师的,能点燃的或许只是微光渺火,但时间久了,量变引发质变,孩子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不期待家长都能配合,只要用心,家长终会被感化;不期待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孩子,只要努力,孩子会慢慢知好歹、识大体的;不期待谁会记住我们,我们仅仅是在做一个教育者份内的事,何须让人惦念?
一个后进生转化不过来,他今天能带坏两人“陪玩”,明天带坏仨人“陪玩“,后来的后来,他会带动了一个”团伙“陪他玩。一入“后进”圈,就自带传染性。
转化一个后进生很难,或许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效果,但我们已经在努力给这个孩子不一样的未来了。
不抱怨。哪个班没有这样的孩子呢?
不气馁。一法不成再换一法,只要是良心指使我们做的,就一定能试到对症之法。
不放弃。放弃一个后进生,就相当于放弃了一次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想办法。从鼓励他做了一件好的小事入手,致力于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此时大可以为其定制一套他触手可及的“考核方案”。切忌全班一刀切。
最后,仿林校长的话送给大家:
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如同高个儿的踮个脚就能够到的叶子,我们非要让蹦起来也够不着的矮个儿去够。他若够不着时我们骂他打他惩戒他,就没想让他够个矮点的树叶。与其说孩子在气我们,不如说我们自己给自己气受。你明知你一岁的老二不会说完整话,非要让他向你十岁的老大学习,学不好就打一顿!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毛病么?
也别光顾着疼那些学习好习惯好的学生了。因为他们一不缺你疼,二也并非你教后才好的,三呢将来都去上了外地知名高中,从此你们老死不相往来!只剩下你自作多情地与人炫耀他们曾经的优秀,而他们,早已将你忘到了九霄云外。
恰恰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天天挨你治的孩子,反倒在毕业后时常惦记着你去看看你。他们高中出不了小县城,一到周末就冒着瑟瑟寒风去找你。即使牙齿冻得“咯吱”响,也紧紧地拎着为你定制的蛋糕。一旦他们就业,买鞋遇到打折,买菜遇到送菜。今天请你吃个炸酱面,明天又有人帮你理个免费头,后天再免费去做个美甲。偌大个县城,处处都能听到叫你“老师”的,哪哪儿都能找到帮忙打折的,这老师当得才叫值!
所以亲爱的们,从现在起,我们要更加关爱后进生,将“问题学生”正眼看待,这样才能让“教师”这份职业愉悦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