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已经成了国人的第一大消费,我们愿意花大把的钱在路上,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不仅有美景美食,还能见识不同而有趣的人和事,我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次遇到的一个导游的故事。
导游,其实是我们和景点之间的联络员,风景、文化、习俗经由他们的传递,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这个导游,他不仅传递这些,还传递思想。大部分的导游只是我们旅游路上的一个小水滴,下过就杳无痕迹。他却像一个美妙的音符,与他一起共振后,还有余音绕梁。
他身材中等,皮肤粗糙黝黑,带着银耳环,脖子上挂着天珠项链(后来我才知道他的长相和打扮都有着本地土著浓郁的风情特征,后来他还拿出藏在衣服里的蜜蜡,像晒宝节一样叮叮当当把这些法器都带在身上)。乍一看其貌不扬,但一开口,马上让人觉得了惊艳。那发音标准的男中音带着磁性,语言组织能力极强,语句整齐优美,且不乏幽默,很是有吸引力。又因为他一开始就跟我们说,他是藏传佛教徒,再加上他真诚的面容和语气,他很快获得了一车人的信任。

我们这次去的是香格里拉,这个地方恰好也是他的家乡,所以在介绍这个地方的时候,他话语里对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结果很是自豪,而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对自己仍显落后的家乡,话里话外又是那种不许你轻视的维护,道尽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赤子之心,轻易让人产生共鸣。
作为藏传佛教徒,他说他们谨守教义,善良为人,辛勤劳作,特别与周围人的关系是畅通的,有几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小时候的他家里非常穷,初二的时候,父亲通知他只能退学了,供不下去了。结果老师挽留住了成绩优秀的他。老师将他的信息发出去,寻求好心人的资助。恰好那年台湾一位女士到他们那里旅游,顺便找些孩子资助。他们顺利结对了,她成了他的干妈,之后多年保持良好的关系。后来他将接收到的爱传递了出去,直到现在他还资助着八个学生。

藏族地区因为地广人稀,女人生孩子不是去医院,得在家里生。又因为信仰的缘故,还不能在房间里生,得在畜棚里生。他的妻子临盆时,是在野外挖蘑菇时。他一溜烟跑到山上把妻子抱回家,然后放在家里等着羊水破,破了才到畜棚里生孩子。棚里垂下一根绳子,女人拉着绳子借力(《知否知否》里明兰生孩子的场景吗?)。产婆在旁边让女人使劲,女人在痛苦呼号,一手抓着他,将他一头长发薅去一半(此处他还出示了一张他长发的照片)。他看着满脸苍白要脱力的妻子,一把握住她的手给她加油,在一阵一阵的痛与使劲中,他发现妻子的指甲已经掐进了他的肉里。突然松开的那一刻,产婆惊喜的声音,后来孩子的哭声,唯独没了女人的声音,因为她昏过去了。头发凌乱,满脸苍白和疲累的女人真的让他觉得心疼。抱着醒来的妻子,他说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看,我为了给你生个孩子都死过一回了,你以后要对我好点!他说他热泪盈眶,抱着妻子没说话。满月的时候,他花了两万八给妻子买了块蜜蜡(这是藏族男子爱妻子的方式,晒宝节的时候妻子身上的饰品都是家庭的财富象征,也是男人的骄傲和脸面),他说一个为你用命去生孩子的女人你不珍惜,你还是个人吗?
藏传佛教很讲因果,为登极乐,他们很讲求福报,对身边的人好就是福报。他们四兄弟,只有老大在家放牛,每到年底,大哥就把所有收入分成五份,从不亏待谁。大嫂也没有意见,在他们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后来哥哥的孩子到昆明念书,他也会自觉一力承担孩子的所有费用。他话里对我们很多因钱生恨的现象很是鄙视,我却也不知如何反驳他。

他自己对父母极为孝顺,后来听说岳母在家不受儿媳妇待见,他亲自去体验了。吃饭时,见嫂子给岳父盛饭,放下就走,连看都不看岳母一眼。他抬眼去看岳母的饭碗,老人家发现了,立刻用手捂住碗,低下了头。他说他立即把碗扣在了桌上,饭也没吃,转身和妻子商量,将两位老人接回家养老。夫妻俩征求两老意见,没想到他们同意了。本来两老身体不是很好,还担心他们到高原上不习惯,没想到他们没有不适,身体反而好起来了。活佛说,那是因为老人家和他们有十九年的缘分!现在他们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他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他的儿子表现更棒,他总结出来的结论:夫妻和睦,孝顺老人,友爱兄弟,帮助家乡,真诚交友等等,只管去付出,所有的付出都是福报,未来的人生肯定越来越顺!
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其实我们在这世间都是平凡人,作为一个男人,有爱人的能力,有养家的能力,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能利益大众,将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这不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吗?
他说有个老人家对他讲的故事很不以为然,觉得也没什么,于是他反问他,那老人家您来讲讲您的人生中那些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经历吧!没想到老人一下愣住了。其实这个问题我们都值得深思,多问几次自己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人生价值体现得也会不一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