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的你是不是总是感觉乏力,
身体疲倦,气短不想说话,语声低微,
特别爱出汗, 精神不振,
活动后更严重,
每每运动后都感觉自己要昏过去了,
偶尔还会有头晕、心悸的状况,
照镜子觉得自己面色苍白,
看看舌头, 舌边还有齿痕, 舌苔白白的,
楼下诊所的中医大夫说你脉象虚弱无力,
如果上面这些症状不小心都中了,那你多半是气虚。

气虚体质是人群中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虚体质的发生既与先天遗传有关, 也受后天条件的影响。
脾胃为后天之本, 饮食的偏颇容易损伤脾胃的功能, 影响气的生成, 从而形成气虚体质。
男女气虚体质最大的影响因素均为慢性疾病。
小儿气虚体质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与先天禀赋、饮食结构、疾病与药物、地理气候、社会环境、精神情志及运动等多个方面有关。
中老年居民气虚质影响因素主要是疾病、性别、运动、饮食、劳逸、血压。
因此, 在对气虚体质调节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性别、人群加以区分。
气虚证是中医辨证中最常见的基本证型之一。
在《内经》中就有对“气虚”“气不足”的阐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之四》:“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不足则息利少气。”《丹溪心法》:“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都阐释了气虚的表现, 如自汗、喘等症状。
气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或久病虚损, 或年老体弱等因素, 导致机体元气不足, 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
体质与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体质是机体在非疾病状态下气血阴阳偏颇的状态, 证是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临床表现类型。
也就是说身体没生病时候出现上述种种气虚的表现,说明是气虚体质;生病后再表现出气虚的症状,就是气虚证。
气虚体质研究的主体是人,
气虚证研究的主体是“病”。
因此认识气虚体质和气虚证, 更好地干预或改善气虚体质, 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效果。

那如何调理呢?
气虚体质作为一种偏颇体质, 其形成因素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关。
所以气虚体质的预防主要分为两点:一是先天禀赋, 二是后天调养。
比如可以用药膳、中药、针灸、艾灸等等一系列方法。
药食同源, 饮食上注重补阳补气之品, 同时兼补血,因为气血同源。
选用中药调服, 更有利于气虚体质向平和质转化。
中医针灸选穴针刺、按摩可以改善体质, 同时具有现代医学的神经刺激作用。
督灸疗法起到补气通督、温阳通脉等作用, 能明显改善人体气虚体质的状态。
适当进行低强度、多次数的锻炼(比如五功)。

五功法
1.抛空端坐, 左臂自然屈肘, 置于腿上, 右臂屈肘, 手掌向上, 做抛物动作3~5次, 然后左右手动作互换。每天做5遍。
2.荡腿端坐, 两脚自然下垂, 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 然后两脚悬空, 前后摆动十余次。此功有助于活动腰、膝, 可益肾强腰。
3.摩腰端坐, 将腰带松开, 双手相搓至略发热, 置于腰间, 上下搓摩腰部, 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止, 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4.“吹”字功双脚并拢站立, 两手交叉举过头, 然后弯腰, 双手触地, 继而下蹲, 双手抱膝, 心中默念“吹”字音, 可连续做十余次,常练可固肾气。
5.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 (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宽度即为3寸) ,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拇指指关节横度) 处。经常按摩此穴也可以健脾补气益气。
更多儿童呼吸道绿色疗法相关知识请关注“杏安健康”或在文章底部留言评论。
来源:杏安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