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里和儒家道家经典里有一句经常讲的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其实有着非常虚伪的一面,它很大程度就是一种权谋手腕,为什么要放低呢,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成海,成王嘛!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扮猪吃虎,欲擒故纵。低是手段,高是目的。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一些低调的谦逊:面对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评价、夸奖的时候,人们总会习惯的回应到:哪里哪里、我还不够好、我还需要继续努力、我比起某某还有很大的距离……
不可否认,恰当的低调和谦逊,让我们赢得别人的尊重,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庸的一种体现方式,然而,中国的文化也讲究“过犹不及”,比如有些就有点过度的低调谦逊的嫌疑……
有些人明明很有实力,被他人赞美、夸奖的时候,却回应到:我什么也不会、懂的还很少;有些人明明很有才气,而这种才气是有目共睹的,却总是说自己很傻、很笨;有些人明明长得很漂亮,却总说自己很难看;有些人的确自己的皮肤很白,却总说自己肤色真黑;有些人在人群中很是招人喜欢,却非说自己没有人理;这是不是属于过度的谦虚了呢?!过度的谦虚就是一种迂腐,并且太过度的谦虚,会让人嗅到一种傲慢的气味,这种过度的谦逊其本质已经彻底变味了,演变成了一种虚伪,一种欲扬先抑的把戏,如果被识破了就会被大多数人所唾弃。
最牛逼的炫耀就是低调这句话说得很透彻!
有一部分人的确因为优秀而需要披上一件谦逊的外衣,很多时候,人们能接受陌生人的春风得意和飞黄腾达,却难以接受熟悉的人春风得意和飞黄腾达,因为这种最直接的对比,会让自己感觉到无形的被贬低,因为人性的阴暗无比的复杂,故而,对人性、心理的了解有时候或许会增加自己压力,我经常也在想,人要么最单纯的活着,自由自在,了解了人性,就要深入一些,更深刻的了解自己。
谦逊在熟悉的朋友圈里面,可能有必要,在陌生的圈子里面,谦逊或许就会让您损失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换句话说,谦逊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需要我们有个度的拿捏,在不同的时空需要不一样的诠释。低调谦逊,在某种前提下有可能算一种高尚品质,然而人们常常利用谦逊的的名义做各种令人厌恶的事情,这种表现出来的谦逊,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傲慢。
往往低调而虚伪使形式成了内容,内容成了形式;手段成了目的,目的成了手段。低调在有些情况下也有存在的必要,但不能太注重和强调。形式固然需要,但内容才是根本。达到目的不能离开手段,但目的是实质。形式和手段最终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如果低调的实质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话,也就是鼓动人们把自己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低调虚伪的真诚,最终比魔鬼都可怕。这也是最不利于社会的制度建设的,只有真诚才是社会发展的秩序保证。
有真诚,则个人与社会的承诺就能得到遵守,而遵守承诺则社会有机体运行就会有秩序,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意义消耗。低调而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低调而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
人治专制社会是装低调而虚伪的催化剂和温床。因为这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时,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资源和经济资源就具有了重要的识别和交往意义。在人治条件下,人与人进行交往,人们更愿意与具有所谓高尚品格和丰富经济资源的人进行交往,而不是相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交往不确定性较小而且有利于增加收益。所以,只有法治社会才有利于减少虚伪,使人们尊重法律道德和契约精神,既不用老是高昂着头,因为脖子容易酸;也不要总是低头做人,因为背容易驼,腰容易弯。
在现实中我们尽量要放弃过多过滥而空洞的俗套,在言辞、礼节方面用不着装低调,空敷衍,虚场面,装孙子。不卑不亢,有理有利又有节才是我们所该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