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原文学习之三

《论语》原文学习之三

作者: 坐看云起时wjh | 来源:发表于2023-09-02 05:34 被阅读0次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宋·程颢、程颐:“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宋·朱熹:“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解读】

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宋·朱熹:“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解读】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相关文章

  • 人生大事——利命仁(二)

    《论语学习》90102 【思考之三】在《论语》中,孔子谈论仁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为什么说他“罕言仁”? “仁”在《...

  • 论语学习(五十二)- 原文

    (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The...

  • 论语学习(五十四)- 原文

    (七)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Confucius remarked, “...

  • 《论语》原文

    《论语》原文 【游梦僧整理】 【01学而篇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每日论语

    学习犹如追兔子(论语1 309页)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陈昌文解读《论语》: 孔子说,学习好像...

  • 论语学习(四十二)- 原文

    (二十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

  • 论语学习(四十七)-原文

    (二)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The members of the ...

  • 因材施教是“仁”的再现

    ——学习论语收获之三 面对不同弟子问“仁”,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是孔子为师之道。因人而异,针对...

  • 学思结合一一《论语》教育学习篇(五)

    学思结合一一《论语》教育学习篇(五) 原文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为:只是学习...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下学上达 释义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原文 《论语·宪问》(14·35)...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原文学习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lx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