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这篇文字,让我思考了很久。
后台有朋友留言,说了一件沉重的事:
她说,最近看了一遍《滚蛋吧,肿瘤君》。
看到白百何扮演的熊顿,与癌症几番生死博弈,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她突然大哭了一场,想起一位朋友,他平日里熬夜加班,辛苦备至,不久前却不幸罹患癌症。
她说,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死亡,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和震撼。
也从那一刻起,她开始思考死亡对于我们的意义。好像有点明白了,平日里看得很重要的东西,在死亡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不过,她也很怀疑,思考死亡这种问题是否正常?
同时,她提到,很多时候,不明白生活的意义。
在大城市中随波逐流,除了日复一日四处奔波,有时候,夜幕降临,感觉生活苍白得像张纸,无趣又无味。
那么,生活到底终究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何在?
贰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可以肯定的是,思考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并且是一件难得的事,原因我在后面会接着讲。
另外,就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迄今为止,我也一直在思考生活的意义,但一直无果。
或许我们都明白,这个问题,很多先哲都思考过,但都没有答案。
只记得泰戈尔说过:人生本无意义无目的。
某天,读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集,读到第六本。
忽然明白,要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应该只坐在那里空想,只做些形而上的努力。
而应该去一草一木处,去一朵花里,一片云下,到生活中去觉知。
所以,我想,或许我们讨论生活的意义,本来就没有意义。
那不妨换个角度,这样想想:怎样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叁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思考死亡是否正常。
在”菩提系列”作品中,我特别喜欢林清玄的一段文字:
“在这个时代,能思量理解生死问题的人很少,想要找到生死种子的人就更少了。
大多数人跟着感觉走,随业流转,在生死大海中做波臣,流浪往复,永不休止,想来真是可哀的。”
在林清玄看来,思考死亡非但正常不过,反而应该成为人生的课题。
只是,很多人沉迷于时间的花花绿绿,根本无暇思考这个问题。
日渐以往,谈论死亡便成了忌讳。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思考死亡更是心理不正常。
但是,人终究有一死,正如《阿甘正传》里,妈妈卧病在榻,生命奄奄一息,却微笑着告诉阿甘:
”death is a part of life”(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每次看到这句台词,我心头涌起一阵感动,禁不住感叹:领会到这一层是一种何等的智慧呀!
有了这种智慧,面对人生迟暮,生老病死,我们便能如阿甘的母亲一样,不再慌乱恐惧,不再茫然无措,不再惊魂甫定。
反而能淡定从容地说:这一切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
这或许就是思考死亡的积极意义吧。透过这种思考,我们明白了人生总是充满酸甜苦辣,复杂多味。
当我们面对各种坎坷,遭遇各种灾难,只要我们呼吸尚存,就应该欣喜不已,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这一切终究会过去。
因此,思考死亡,成了觉悟生命意义的第一步。
在佛教中,就有念死的修行方法。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喀巴就说过:”念死是修行的第一步,念死是摧坏一切恶业之锤。”
肆
那么,什么是念死呢?
浙江大学费勇教授把念死归结为三点:
一是定死,二是死期不定,三是死时不带走一物。
首先,什么是定死?定死,简单地说,就是人一定会死。
我们的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只会一天天地减少,不会增加,不会暂停,随着时光如水流逝,我们终将一步一步走向衰老,走向死亡。
所以,有种说法叫”向死而生”。
当我们觉知到了定死,或许就能释怀了。
对很多小事,不再耿耿于怀。
对很多利益得失,不会再过多斤斤计较。
对很多想象中的虚妄之物,不会再执着不放。
因为,如果想到定死,我们纠结的这些东西,和一生的时光比起来,简直是一文不值。
时光才是多么宝贵的人间物事!
想想啊,余生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而这越来越少的时间,终究会让山河失色,让容颜衰老,让名利权位布满尘灰。
这便是定死,时间飞逝,一切辉煌,便会黯然无光。
伍
那么,什么又是死期不定?
佛教说,命在一呼一吸之间。有时候,生命就是如此短暂,一口气上不来,于你而言,整个世界便停止了。
不明白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便会认为生命很长,时间很多。
于是便可通宵熬夜拿命换钱,便可放纵声色追求感官刺激,便可为遥不可及的事物惶惶终日、日夜灼心。
而某一个呼吸之间,生命停止了,时间也就戛然而止,你还能说余生很长吗?
正是因为死期不定,所以,不管是及时行乐,及时行善,还是及时行孝,都应该抓住当下片刻,在此时此地,去行动,而不是去空想,去等待。
陆
再说死时带不走一物。
《红楼梦》中说,我们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是啊,富甲一方,权倾天下,倾城倾国,这些美好的物事,随着生命的终止都飘散如烟,我们疲劳奔驰一世,终究带不走一物。
一直以来,都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一个片段:
“郭靖问成吉思汗:’大汗,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
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
每次想到这段文字,我都在想,或许,就算我们最终能带走一点东西,也不过是一个土堆大小的一块地。
这一点,对任何人都一样,无论他是芸芸众生,还是一代天骄。
当然,看透这一层,并不是说我们要消极地虚度余生。
相反,当我们明白了死时不带走一物,更应该珍惜当下的片刻美好。
毕竟,这一刻美好很快就消逝,我们带不走,也留不住。
那么,放下无可挽回的过去,放下对未来的无端焦虑。
去好好欣赏一朵云,去仔细嗅嗅一朵花,站在高处俯视奔走如蚁的众生,念及云朵变暗,念及花朵凋谢,觉知人世无常,感知美好难得。
基于这种觉知,或许我们有天会明白,归根结底,生活越简单越有滋味。
父母说起过,1958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饿殍遍野。
于个人而言,死亡的阴影每天都笼罩着。而到那种时刻,生活的目标就非常简单了:想办法活下来。
活下来也简单了,一截红薯,一把野生的茅草根,一抔观音土,就足矣。
原来,生活如果被迫回到最基本的层面,也不过如此简单。
柒
我们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怎样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过去很多年,我经常埋头苦想人生意义,但总想不明白。
某天,有人告诉我,其实不必独自苦想,要想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妨去两个地方走走。
一是去一趟菜市场,二是去一趟医院。
初听到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有趣。
于是,去真切地体验了几回,逐渐地,我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
捌
当我站在菜市场,尤其农贸市场时,在嘈杂的集市上。
看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人们,都从容地捡拾着自己想要的食材。
一棵白菜,放进我的篮子里。一片瘦肉,放进我的袋子中。
那时,我有种感觉,原来,当我们站在菜市场时,有没有豪华的汽车,有没有牛哄哄的事业,有没有名声浩荡,或许都不再重要。
在这里,所有浮华皆可剖去,生活的最底层,不过就是一根葱、一篮蔬菜、一袋盐、一茶一酒、一油一醋,再加上一片肉。
尽管,生活可以简单到如此程度,但是,通过我们的烹饪技术和观念,这些简单的食材,也可以烹出有滋有味的一道大菜。
而人生,正如烹饪一道菜。
在起锅的刹那,生活的味道便溢了出来。
一道菜的口味,没有标准,有人喜甜,有人喜辣,有人喜腥,有人喜欢清淡寡味,有人喜欢浓烈刺激。
唯一的标准就是自己内心满意的样子,以及内心感知到多少生活本来的面目。
玖
某天,在南山书城,余秀华新书发布会现场。有读者问余秀华:你怎么看待文学在自己生活的位置?
余秀华平静地回答:文学绝对不是生活的全部,文学应该放在生活的后面,甚至很后面。
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品味余秀华说的这番话。
渐渐有所明白,或许,生活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我们终其一生奔波劳累,不就是为了讨个生活吗?
而生活,最简单的层面上,不过也是一根葱、一篮菜、一滴酱油,以及日复一日的平淡。
因此,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留一点空间,时不时站在菜市场上,细细品味生活的味道。
这比一味地追求那些形而上的人生意义更为实际。
拾
每次去到医院,站在楼道里,闻着一股一股的药味,一阵阵凉意便窜上额头。
此时,看着病人来来往往。
有的微笑着痊愈出院,有的忍着痛苦送进病房。
有的举着输液瓶四处散步,有的只能卧病在床哼哼唧唧地不断呻吟。
走出医院的刹那,都在心里感叹:
花是那么美,树是那么绿,空气是如此清新湿润,阳光是如此温暖而明媚,井中泉水是如此冰凉而甘甜。
而这一切,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时,都一一失去,再也无法获得。
平日里,没有失去过这些,我们便认为花、树、空气、泉水,是件自然不过的存在,也很难用心去感知它们的美好,于是失去这些便很容易。
这一点,就像对待我们的健康和平淡的生活一样,只有处于病痛的挣扎中,我们才知道健康的珍贵,也才知道那时平淡的生活已经奢侈难得。
过去,我们烦恼太多,在于我们想要的太多。
到了医院才发现,真正当一个人不可能在追求生存以外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简单了。
此时,一切都被抛在脑后,生活中只需面对一个问题:活下来,活过来,活起来。
而过去忙忙碌碌的人生,一下子清净起来。吃药、打针、输液、疗养、散步,就成了卧病期间的所有活动。
当人生变得简单时,或者被迫变得简单时,我们才知道,半生摇摇晃晃,牺牲了健康和幸福,却留下很多遗憾,原来还有很多事情,想了很久,都一直没有来得及去做。
而到了此时,很少有人能像熊顿最后在《滚蛋吧!肿瘤君》中那样,酣畅淋漓地按自己的内心活一回:
“听一场摇滚,和耳朵一起一醉方休;
喝一圈烈酒,让酒腻子们闻风丧胆;
开一场cosplay party,二次元万岁;
摸一下大蜥蜴,我熊胆威风凌厉;
吃三斤驴打滚,翻滚吧肠胃;
飚一把摩托车,成为风驰电掣的女王;
见一下微博红人,感受马伯庸亲王的慈祥;
至少学会一样乐器,为喜欢的人弹;
种一次昙花,守望者它盛开;
做一桌丰盛的晚餐给爸妈,哪怕色不香,味不美;
来一次夜钓,吸取月光静臆的能量;
仰望喀纳斯的星空,寻找属于我的星座;
沐浴漠河的极光,感受它的神秘;
去山顶看一次日出,然后大喊滚蛋吧肿瘤君。”
那么,何不趁着健康还在,趁着青春未老,趁着没有生活的灰尘所淹没,现在就去行动。
去做自己一直就想做的事,轰轰烈烈地活一回,不在等待中荒废余生,也不要等到被推进医院的急诊室时,才想起,想做的一切都已经被隔离在玻璃窗外。
拾壹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
首先,思考死亡没有什么不正常。试想,如果生死问题都思考透彻了,人生还有多少不能放下?
想到定死、死期不定、死时不带走一物,那烦恼于过去,那焦虑于未来,又有什么必要呢?
还不如从容淡定地过好日子,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在每天的行进中,让生命自然而然地展开。
另外,与其形而上地苦苦追索生活的意义,倒不如真真切切去生活中觉知。
去菜市场走一回吧,去感受生活本来应该的样子,在简单中搭配出生活的各种味道。
也不妨去医院走一回,反思一下,在有生之年,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然后不要犹豫,抓住当下每个片刻,放开手脚地去做那件事情吧,生活的意义便在其中。
--END--
作者:老亮,幽默,文艺,充满诗意。做个有趣的灵魂,写点有趣的文字,做点深度的思考,提倡"写作和阅读,都应该有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