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庄子》中,几次提到庄子家里很贫穷,有时已经到了吃上顿没下顿的境地。在「外物」篇中就提到了他外出借米的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 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庄子用一个寓言,怼了不想借米,却还装样子的监河侯。
在我们一般人印象中,有道的修行人,一般都是住在山上,深居简出,与世无争,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文中说的是庄子,我们熟悉的还有孔子的爱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似乎贫穷才能证明一个修行人不贪求外物,境界够高。反之,则往往被世人看低。
这种用财富的道德观去绑架修行人的认知,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