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我的很多认知和想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关于金钱的态度。最近开始理财和基金,接触了很多相关信息,这篇文章想梳理一下我近日对金钱的思考。
收入:三类收入
对于一般人,收入可以分为三类:
1.一次性的劳动收入
这就是打工,无论你是在工地上通过体力劳动换取收入,还是在写字楼通过脑力劳动换取收入,你的时间被雇佣者占据,一份劳动只能换取一份收入。
这类收入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稳定和低效率。不稳定在于你随时可能被解雇,在前后家雇主之间切换的时间也会导致你的现金流中断。你的时间被雇主完全买断,无法二次卖出劳动,你的收入=单位时间价值✖可卖出的时间,这类收入的上限被可卖出的时间决定了。
2.重复性的劳动收入
这类收入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写作收入。这类收入的特点在于,你用时间换取的劳动可以多次卖出,为你带来重复性收入。
这类收入相比于第一种收入,前期投入大但后续收入可观,但同样门槛也很高,所以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
3.资产收入
这就是所谓的钱生钱,从小到银行存款和货币基金的利息,大到投资公司赚取权益收入,这类收入的特点就是:无需付出时间,是财产性收入。
消费:资本主义下的幻觉
工作这两年,认识到的一件事就是:当今社会,打工者想要仅仅通过被他人雇佣购买自己的时间和劳动从而获得报酬这一手段,来过上舒心的生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体制内除外)。大部分人都只有有限的第一类收入,而消费主义的盛行让人陷入了恶性循环:卖出时间换取有限的第一类收入——全部投入消费——没有剩余金钱维持生活——不得不再次卖出时间换取收入。
我算是消费主义的受害者,现在想起来消费主义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两点:
1.制造幻觉,让你认为能够通过消费成为更好的人
消费主义的最大成功,就是颠倒了因果:一个人是什么人是因为他拥有了什么物品。
这一点暗示在所有广告都可以看见:一个有着吹弹可破肌肤的美女,拿着xx牌护肤品,暗示你她是因为用了这个护肤品皮肤才这么好这么美丽,只要你购买了你也能够这样美丽。然而事实呢?因为她皮肤好,她才会被选中代言这个商品。
消费主义就是这样倒因为果,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通过消费来购买一种掌控感
学生时代,无法理解为什么工作后的人总是劝我们珍惜校园时光。工作后才意识到,社会中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将人异化的过程。在职场中,我们总被各种事物裹胁,被失望、愤怒、失控感所包围。消费是一种慰藉,让你感受到意义和掌控感。
我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总是试图通过消费来获得对于自己人生的虚幻的掌控感。然而消费不等于创造,大部分物品都是被创造的需求。疫情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并不需要占据过多的物品才能够获得快乐,真正的满足是无法通过消费获得的。非必须的消费就像毒药,让你持续不断地上瘾,最后陷入困境。
储蓄:摆脱资本主义的陷阱
很惭愧的说,虽然年年都制定目标养成储蓄习惯,但没有一年达成。工作后,我几乎每月都月光。之前试过好几次强制储蓄,都失败了。最近尝试理财,将想要储蓄的金额投入理财和基金中,反而促进了我储蓄的欲望。
为什么这次能够成功?我思考了下主要有两个原因:
1.疫情让我直面月光的风险
我很幸运没有失业,每个月照常发工资维持了我的现金流,让我不至于因为没有存款而陷入困境。但中间的惶恐和担心,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2.理财和基金的即时反馈
之前的强制储蓄,都是放入银行卡中,当它不存在,然而这类储蓄的现时回报太小了,我需要等很久才能够得到看到收益,因此最后我总是忍不住取出来消费。但这次我将其投入理财和基金后,由于每天都有收益(或损失),相当于有不确定的反馈,让我能够维持投资的动力。
我目前对于投资这件事情很保守,厌恶高风险。对于基金,我有两点原则:
1.只投入长期不用的钱
我将短期可能用到的钱放在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中,只有长期不会用的钱才投入基金。一方面金额较小亏损了也能接受,不会因为一时亏损而卖出受损。另一方面不会因为临时用钱取出导致亏损。
2.坚持定投
一直有这个想法,促使我行动的是李笑来的《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对于定投我目前还处于初期尝试阶段,有很多想法但不清晰,半年后写篇文章总结下自己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