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接触写作,是上小学二年级时候开始的日记。写日记是妈妈提议的,她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习惯。
记得那会字写得很大,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写的字像半截砖那么大”,每页纸只容得下一百来字,还有好多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
不过,那时候我就已经有意识地去摘用一些好的词句和故事情节了。当时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关于写日记的书,里面有很多小故事,也多次出现在我的日记里:什么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啊,去小卖部买东西结果阿姨多找了几毛钱然后又送回去表现自己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啦,出去玩的时候看到路边一个小弟弟因为迷路哭泣就放弃玩耍帮他找到家啦等等,当然也不乏一些流水账:做饭的过程、洗衣服的过程、今天都做了什么事等。
现在读起来,感觉好幼稚,没有什么精神营养,但这确实是一种记录和纪念,纪念那时无忧无虑纯真的时光和天真烂漫纯粹的思想。
2、再后来,初高中时候除了继续坚持的日记、周记外,就是真正的应试作文了。
还记得初中时候有过好几次投稿的经历,是学校组织的,我曾多次获奖,奖品就是笔记本,我很喜欢,可以写更多文字了。当时写作就是我的爱好,而语文也是我唯一喜欢了多年的学科。
高中时候,我写的字和作文多次被老师表扬,被当做范文印刷出来供同学们“欣赏”,当时曾一度成为校园里的小小名人儿呢。
3、接着,就是到了大学。没有了作文,只有每学期某些学科要求的一次论文。这时候,写作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我的情绪调节器。我喜欢买各种各样的笔记本,用笔记录自己不同时刻的心境。
开心的时候,在笔记本上洋洋洒洒一会就写出一大篇,仿佛文字都跳起舞来;伤心的时候,慢慢的,一笔一划,那一刻不是在写作,而是在跟一个亲密的朋友聊天,只有她在认真地听我倾诉,写完后,伤感便少了一半,我知道,一定是文字分担了;迷茫的时候,也会写,是那种写写停停的感觉,写下来,用心理术语就叫把内心的想法“视觉化”,然后未来就会渐渐清晰;或抒发情感,或随时给自己一碗心灵鸡汤,或记录一次难忘的经历,或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号……总之,于我,写作是无所不能的。
4、如果没有写作(大学毕业后差不多5年的时间,除了工作上的方案和偶尔记录的一两百字的心情,我基本遗忘了写作),我的敏感就会变成情绪的多变,有时受到一点打击坏心情会持续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这些负面的情绪又变成无形的压力,从而影响睡眠,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也影响了我和家人的相处。
现在又重新捡起写作的我,不得不说,那段时间,真的是黯淡无光不堪回首。
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说过:“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于我而言,写作亦如此。
重新开始写作,我手写我心,每天至少一千字,到今天坚持了一月有余,已深有感触:写作,就是我的最佳情绪调节器!
如果你偶尔也会抱怨生活,如果你觉得下班后无所事事,如果你也会因为工作的压力影响到心情,不妨,开始写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