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拾忆|过小年祭灶和灶糖那些事

作者: 刘彩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21:04 被阅读0次
乡情拾忆|过小年祭灶和灶糖那些事

“清乾隆年间,英刘村手工灶糖业兴起。每年隆冬,几十家灶糖作坊红红火火,赶着祭灶春节的来临。”

这是我们洧川英刘村村志上的一段话。

我的老家英刘村,紧靠旧时洧川县县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熬糖稀、做灶糖的“专业村’。每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附近十里八村都来我们村买灶糖过“祭灶”。

记得小时候,年关将近,在村小学的西边拐角处灶糖作坊里,总看见一些大人腊月天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在敞着门的作坊里干活,腾腾白色热蒸气从作坊里拥出来,像一个做饭的大“灶房”。

门口总是停满了来进货的拉车或自行车,有的装满了货兴高采烈的拉车回去,有的在门外着急徘徊:张村的几个兄弟交好了定钱,急着要东西!

不时有两个人光着膀子抬出几根刚拔成的长长灶糖条,像抬着几根长绳子往灶糖屋外放,看得缩着脖子流着鼻涕的我们起鸡皮疙瘩,那得有多冷!

后来,天冷极了的时候,我们几个偷偷钻进灶糖屋,缩在墙角不碍事的地方暖和,四十多度的温度把穿着棉衣我们蒸得大汗淋漓。

蹲了一会儿,不得不叫苦不迭跑出去,屋外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那感觉,真像三伏天一头扎进了大冰箱里,真叫一个爽!

有时候我们蹲灶屋除了暖和,也会好奇的看,看多了就了解了做灶糖的流程,要说这做灶糖的学问,可是深了去了。

首先得先蒸米饭:先把小米(后来玉米大量种植,就变成了玉米糁。)碾好淘干净了, 放在大铁锅里蒸成米饭。然后再把蒸熟的米饭盛到一个小口大肚子的大沙缸里,沙缸的缸底有很多孔,方便糖往下漏。

沙缸缸底外部还要垫上一个苇子编的“缸底儿”那时候我们村熬糖稀的非常多,父亲整天忙完地里活就编缸底儿。

沙缸下面还套着一个埋在地上的“地缸”,糖水就是要滤到地缸里。

沙缸里放好小米饭,加入提前泡透用石碾碾成泥的大麦芽,两者在一起仔细搅了,用大麦芽给小米糖化,这样小米的糖分就会被提取出来,通过沙缸底的缝隙渗透到地缸里。

接着是就是熬糖稀了:把地缸里的糖水舀到一个大铁锅里,劈柴大火猛烧,大锅里糖水一直滚,把水分蒸发的成泥状了,就开始拿搅棒搅,直到搅得搅不动了,就该下一道工序。

铲糖:铲糖是最下力气的活儿,父亲说再大力气,没人能铲下一锅糖。

铲糖的人两手拿起一个木板做的大铲子,在大铁锅里炒菜似的用力铲,铲慢了糖就糊了,灶炉里火不能停,糖又黏又稠,几铲子下去,光着的膀子上滚满了汗珠子,铲得实在铲不动了才把火停下。

下一步就是拔糖:一人手里粘上白面,拿起一块铲好的糖,另外一个人拉起一端用力往后拔,低头朝糖头用力吹一口气,像拉烩面一样,糖越拉越长,折回来再拉,那股儿气就顺着手捋的劲儿一直走到头,所以灶糖中间总是会有孔。

最后糖拔好了,两个人抬到灶糖屋外面的长桌上凉,放下后迅速拿出一个薄木板做的“切刀”,把糖切成我们看到的灶糖长短,两头剩下的糖头儿,又收回去重新回炉再拔。

本来软软的灶糖,一受寒,很快就会变硬,就成了我们现在吃的又酥又甜的灶糖,只不过,那时候的灶糖因为生活条件的原因都没有粘芝麻,但已经甜醉了无数个幸福的吃糖者!

母亲也总是批了灶糖带到别的村去卖,在自行车后座两侧固定好了两个荆条篓,篓里放满了灶糖,带上托盘秤,洋布手巾一盖,就可以出发了。

“卖灶糖了——”一声叫卖,村里慌着过年的小孩都咬着指头出来了,眼巴巴望着母亲的灶糖车,母亲总会拿出一根掰一截让他们尝尝鲜。

到了腊月二十三,母亲早早把我和弟弟喊回来,说是要“祭灶”了,不能“祭”在别人家。

厨房热气腾腾,父亲拉着风箱把火炉里火烧得正旺,锅里白胖胖的饺子就要出锅,灶台前溜圆的黑色鏊子上,母亲正拿着翻馍劈儿烙馍。

煮好了饺子,母亲小心翼翼给厨房供桌前换上新的“老灶爷”像,谓之“穿新衣”。

在供桌上点上两支拇指粗的红蜡烛,拿起两个烙馍卷两份灶糖,再盛出两碗饺子,一份烙馍和一碗放厨房敬“老灶爷”,另外一份则放堂屋神灵和祖先面前,敬神敬祖先。

腊月二十三,母亲把两屋供桌准备好后,拿出一沓烧纸,让父亲在厨房给老灶爷烧。老辈传下来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惯,因为月宫嫦娥是天上第一美女,灶神是位形容伟岸的男神。所以,取“男女授受不亲”之意,也为了避嫌,就延续到了现在。

乡情拾忆|过小年祭灶和灶糖那些事

父亲带着弟弟一起给老灶爷祭拜、烧纸、磕头,边烧边嘴里念念有词:“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保佑粮食大获丰收,您老上天多给我们说好话!”

母亲说老灶爷是掌管我们饮食、考察一家善恶、统计我们人数的神仙,是我们的“一家之主”。

每年365天,老灶爷都会仔细的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下来,年二十三时离开人间向玉皇大帝汇报,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所以我们都要多做善事,不做坏事,因为灶神和老天都在一边和上面看着呢!”母亲总是会重点强调,

“点两支蜡烛是为了给老灶爷照路,让老灶爷上天走明光大道,也愿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明光大道!”

“灶糖黏得很,吃在嘴里又黏又甜,不仅贿赂了老灶爷的心,也粘住了老灶爷的嘴巴,让他没办法开口说坏话!”

“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对于老灶爷上天汇报的事,民间自有民间的方法,家家户户的木板灶画上都印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传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寓意老灶爷上天光汇报好事,那些不太好的事就不要汇报了!

老灶爷在百姓的授意下自然很懂规矩,该说嗯大肆渲染,不该说的绝不多说。由此,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庄稼也都长得颗粒饱满,人民安居乐业。

过上了有吃有喝的安逸生活,很多百姓却滋生了骄奢之风,对老灶爷和诸神不再尊重、对长辈亲人不再孝敬,特别是对粮食大肆浪费,面吃不完就让孩子们揉着玩儿,揉完直接扔掉,饭吃不完扔的、倒的到处都是。

老灶爷看着这样的浪费很是心寒,一怒之下在当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启奏玉帝,禀明百姓的骄奢浪费,玉帝派天兵查明情况属实,也是勃然大怒,降旨天下大旱三年,让百姓受尽天灾之苦,饿死无数。

于是,以后百姓对灶神和诸神格外恭敬,对于粮食也分外珍惜,再也不敢揉了面让孩子拿在手里随便玩儿了。

乡情拾忆|过小年祭灶和灶糖那些事

“祭灶吃灶糖,一年更比一年强”。

“祭灶吃灶糖就是要一家人粘在一起,团圆过好。闺女出嫁了,当娘的会把二十三的灶糖放进面缸里,这样灶糖就不会化掉,闺女来了吃娘家灶糖,就能和新婚的婆家人粘在一起,还能和娘家人继续粘连,日子越过越好过,一家人团团圆圆!”

母亲的眼里总是有美好的向往,也总是有暖心的理由让大家的内心越来越柔软。

每年腊月二十三,一家人围在方桌前边吃烙馍卷灶糖边吃饺子,那种温热筋道的烙馍味儿和香甜酥脆的灶糖味儿黏合在一起的感觉,像极了父母不一样的爱和子女欣喜的接受。

而今,我们村民间灶糖技术已经失传,附近几个县也都找不到做灶糖的作坊和工厂,再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种掏大力的过时技术。现代工业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做灶糖速度空前提高,产量迅速扩大,自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小作坊被淘汰。

但村里几百年的做灶糖历史,早已穿越时空转变成一种厚重的民族文化,通过“过小年”的方式完整保存,给后辈留下了敬重、节俭、团结的优秀财富,灶糖屋的热气腾腾和母亲卷好的烙馍灶糖的醇香,永远留存在我最深的记忆里……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

相关文章

  • 乡情拾忆|过小年祭灶和灶糖那些事

    “清乾隆年间,英刘村手工灶糖业兴起。每年隆冬,几十家灶糖作坊红红火火,赶着祭灶春节的来临。” 这是我们洧川英刘村村...

  • 腊月廿四话“祭灶”

    今日是腊月廿四,在我老家福州会在今天洒扫祭灶。 所谓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述职,用“灶糖灶饼”(又称“年糖年饼”)为...

  • 小年快乐,万众网影给您送福喽!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是北方小年,“小年”(小年夜,过小年),别名: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

  • 祭灶*灶糖*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每家都熬制灶糖,吃起来粘牙。作用是送灶神。 灶神是玉皇派的代表,监视每家...

  •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祭灶神,是过小年的重头戏。古籍《风土记》里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

  • 101、小年的灶糖

    过小年吃灶糖了吗?前两天分别是北方、南方的小年,都有吃灶糖的风俗,这灶糖可不是一般糖果。 传说灶糖是哄着灶王爷让他...

  • 【天下中文】年谣里的童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过小年, 腊八粥,喝几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饺子灶糖装满盘, 二十四,扫房...

  • 年谣里的童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过小年, 腊八粥,喝几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饺子灶糖装满盘, 二十四,扫房...

  • 【小年快乐】

    小年是过年的开端,是春节的序曲。 过小年,不论南北,习俗普遍是祭灶神和扫房子。在北方,许多地方讲究用糖瓜来祭灶,糖...

  • 祭灶

    今天是小年,老家的风俗祭灶 灶台两旁先请上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两旁摆上灶糖火烧。 祭灶开始了,爸爸把挑选了一只最好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情拾忆|过小年祭灶和灶糖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di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