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一说到哲学,恐怕很多人会想到:太深奥,太虚幻,太烧脑……
可老师们又说:一个人的境界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的哲学观和价值观。
这样看来,哲学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能够启迪人生的终极智慧。相当于游戏中遇见大Boss后,救命用的“大招”。既然是“一招定胜负”,自然不能轻松地获得。才因此会有各种的“看不进、听不懂”。

今天我们这本《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却换了一种调调,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了,那些西方严肃哲学家背后的思想和故事。既能引发哲学门外汉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又可以当做严谨科学的有益补充。如果你有睡前阅读的习惯,可要小心了,这本书很可能让你停不下来地一口气读完,影响睡眠可就得不偿失了。
书中一共介绍了44位哲学家的奇闻异事,除了尼采、康德、柏拉图、罗素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竟然还有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中学课堂上,学习的现代物理,让我们对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非常熟悉。其开创的现代科学新纪元,为我们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可作为哲学家,我们又能向这位世纪伟人学到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才能也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统,但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人的才能也是相对的,他的才能足以解决物理学家问题,却对解决人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定义自己的能力边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是最困难的。
我们能轻松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然而当面对不确定、甚至极具诱惑的未知领域,要不要投入时间精力去尝试,就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了。

比如说,有两份工作摆在你的面前,A工作就是你正在做的内容,年薪10万。而B工作是和你现在工作相关的新领域,年薪20万。你会怎么选?
选择A,你可以在专业基础上继续精深,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专家,自然薪水也会水涨船高。而选择工资相对高一些的B,很可能由于对新领域的陌生,导致水土不服,而出现无法继续的后果。
因此,越是高手,越能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越会将有限的时间精力,集中到最有价值的那个点上。
当我们尝试着浸入用心与专注时,任何领域都会成为生命中的恩典。
不必道歉
爱因斯坦有无论何时何地都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有一次和朋友相约,对方却迟到了半个小时。当朋友连连道歉的时候,爱因斯坦却兴奋地告诉他说:“你并没有占用我的时间,我在这段时间里已经解决了一个重大的数学问题。”
后台收到过很多学习者的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关于时间和精力的管理:“小琳老师,我也是一名宝妈。想要开始学习写文章,但是总感觉没有时间。您可以给我一些指导吗?”
我想说,只要你想做,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始。就拿写文章来说,我们真的需要正襟坐在电脑前,倒好一杯咖啡,一切准备就绪,才能开始写文章吗?
写过文章的小伙伴们都会知道,用电脑敲字,只是写作的一个部分。而更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定主题、想框架、找素材。这些,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零敲碎打做好,然后再用键盘敲出来。就像书中的爱因斯坦一样,用等人的时间来想脑子中的问题。即没有耽误约会,也没有浪费宝贵的时间。

因此,我们不妨为每段时间都设计一个PlanB。如果原计划不能顺利实施,那么将PlanB顶上,同样也可以做到有效利用时间。比如,我平时出门办事,就喜欢在口袋里带个本子。如果遇到排队的情况,就听着微课,做些记录。排到位置了,课程也听得差不多了。一举两得,还不着急,你要不要也来试试?
成名的原因
儿子问:“爸爸,您究竟因为什么成了世界著名的人物呢?”
爱因斯坦笑了:“你看,甲壳虫在一个圆形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曲的,而我却能意识到。”
这段里,爱因斯坦把自己比作了上帝式的人物。却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你所立之处,决定了看到什么风景,承受什么责任,展现怎样的自我,活出怎样的未来!
所谓多层系统思维,让我们能跳出局限,看到更远的未来和更多的可能。
有一次,圣雄甘地在挤火车的时候,掉了一只鞋子。然后,他把另外一只也脱下,扔了出去。
“为什么要扔这只呢?两只都丢了,多可惜呀!”
“捡到两只鞋的人,没准还能穿上。”
低维的知识,只看到单一鞋子的价值,而高维的智慧则关注到,两只鞋子在一起的实用价值。这,就是高度的差别。在更高的维度上,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那怎么才能提升维度呢?
我的答案是读书。这也是两年多的读书经历,给我的最大收获。
书能帮助你打开视野,提升维度,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如果你曾经因为哲学的枯燥、艰涩而放弃,不妨就从这本充满人情味的风趣小书开始,尝试去接触科学之母,理解最原始的世界本质。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今日互动
在工作A和工作B的部分,我们说要选择能力圈里的A。这是不是和刻意练习中的“走出舒适区”矛盾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不妨留言给我哟~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