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三醒吾身,还有多少人能做到,每天留给看书的时间有多少?每个月、每年能阅读几本书?在忙忙碌碌中有些人渐渐的放慢脚步,陷入沉思。最近朋友圈,有几个朋友在发每日一思虑,前两天和其中的一个朋友吃饭,聊到了这里:
咱们暂且叫他武子,武子问我:“你觉得我现在怎么样?”
我很套路的回了一句:“挺好的呀。”其实,武子开口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就知道了他肯定遇到了问题。
他无奈一笑,喝了口酒,冒了口烟。
我问:“咋了,婚姻出现问题了,还是工作不顺心啊?”
武子顿了顿,他说:“同样在一个行业里,做着一样的职能工作,为什么我有8年的工作经验却不及刚刚入行2年的人表现卓越?”
呃,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深度的问题 。对于扎根于一个行业8年的人来讲,8年的工作经验,足矣让他小有成就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深耕一个行业10年、20年的都还是无所成就的比比皆是。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拥有8年的工作经验,却还不能显得更为优秀,或者成为行业尖子、专家?
为什么拥有8年的工作经验,还不能成为领导人物,领军打仗?
为什么拥有10年、20年的工作经验,还是只做了一个底层员工?
是因为我们做的工作太平凡?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人?
有人说,要想有所成就,或成为一个行业的尖子,不仅要靠经验,还有要智慧,有天赋。事实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尖子的关键因素。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尖子。
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一个80后出生的,在社会职场混迹近十年,却不及一个90后,在社会职场初闯2,3年的新人,比的是工作经验吗?工作经验显然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就像年龄一样,只能证明一个时间轴而已,却说明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为此困惑的人,不应该去纠结这个时间的问题。
抛开时间,有的人说到了经验,因为你的经验并不能转化成更大的价值,价值的体现无关乎时间、经验与年龄。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经验转化成更大的价值,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表现得更优秀?
为什么工作2年的人在这个行业就能做到了专家,90后晚出道的却比80后混迹多年的更加优秀?(比如运营界的李叫兽,超越了多少80后的运营者;83年的程维,用4年的时间将滴滴做到行业第一,市估值350亿美金。)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训练』的程度。
刻意训练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音乐发烧友,只是享受听音乐的这个过程,音乐歌唱爱好者,喜欢唱,音乐歌唱家为了唱一首歌不断的练习发声、学习音律、学习歌唱的技巧等等,他们在熟悉、掌握之后,不断地去挑战更高的难度,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水平。而这种刻意训练的程度,不是单纯的经验,这也正是真正决定了尖子物和一般人的差距。
我还有两个朋友,一个做运营,一个做技术,做运营的那个朋友做了一年,觉得运营是个苦逼的差事,做的活太杂,产品也得懂、推广也得会、有的小老板居然还让运营做美工的活,所以就造成他心累、体累还比较困惑的现状,因为刚刚入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与运营操作手法,真是hold不住这些。
然后,另一个做技术的朋友,只专注于功能的实现与优化,不断练习、在精艺中不断突破。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做到了技术总监,就业于企业,偶尔受邀培训机构进行课程分享。也许你会说,技术本身就专一,所以,成就也是必然,对嘛,这就是『刻意训练』的结果。刻意训练,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
不管你从事的职业需要你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或技能,你都可以从一个点开始,不求面面具到,只求一“点”精致。只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们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精英或是专家。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至少,每日一思虑。
做不到每日三醒吾身,那么就做一日一思,思考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哪里需要改进,如何改进?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进步,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比如上司问你会展准备得如何时?你说了一系列的进展,你以为领导明白了,但领导转过身,又去问了其他同事。当你发现问题时,需要及时记录下来,空闲时进行思考,为什么领导听完你的汇报后,又去问了其他同事呢?更多的原因可能是领导没有听明白,你虽描述的具体,但领导只想听到一个结果;所以,在下次汇报时,你尝试一下,结论先行。其实,正确的表达也应该是结论先行。就像我们写年终报告,你要先把一年的业绩及工作成就系统的汇报,然后在细分都做了哪些工作。这样领导听起来也比较轻松,明朗。
有意识地刻意提升,避免自动完成。
所谓自动完成就是一项技能已全然熟练,不加思考的就可以从0到1完成任务。比如一些企业站的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利用网站的后台发布文章,文章来源网络或其他路径收集。这种操作很快就能变成一种闲熟,很多编辑之所以还在保持这种机械的操作,就是在自动完成,这样一直做下去,就会发现,工作越来越没意思,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容易被新入行的人超越。
如何避免自动完成?还拿网站编辑来举例,在技能闲熟的情况下,多发问。比如:今天发的文章阅读量多少?如何提升阅多量?用户画像如何?哪些用户喜欢哪些内容?如何写出用户喜欢的文章、文风?发布的文章哪些被搜索引擎收录了,为什么会被收录,没收录的是什么原因等等。把问题罗列,提出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想必,一年后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的能力都会大大提升。
耐得住枯燥,忍得了乏味,扛得住坚持
坚持就像是耐力长跑,谁坚持住了,谁就会到达终点。如果说想让这个过程变得轻松些,那就是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试验调查表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会更加专注、投入,而且痛感会减轻。
就像喜欢长跑的人,长跑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每一次锻炼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有力的拼搏。如果让一个不喜欢跑步的人去跑,想必这个坚持的过程不会有什么快乐而言。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容易成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刻意训练,更容易成功。
刻意训练,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为什么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因为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训练』,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训练,你最终会取得成就。
用2年的时间超越有8年工作经验的长者;
在这个领域,你成为尖子,无几人能及;
不断优秀,更加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