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如何说……》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书里说了4个方法让家长帮助孩子面对他的感受:
1、 安静的倾听。
2、 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孩子所有的感受需要被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他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是某些行为也是要被限制的。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一直感觉自己对孩子是非常理解的,给他足够的尊重和自由,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书中提到的4个方法都没有做到,和书里的例子一样,没做到认真倾听,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没有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总是否定孩子感受、评价孩子的感受、讲大道理、给孩子意见,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很少与孩子产生共情。这也就造成了现在我儿子(13岁青春期、叛逆期)不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他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想法,我想了解但他不愿意和我分享,应该是想保护自己,对我没有足够的信任,他说出来一件事情,我们就愿意给出长篇大论的评价、见意。我们天天说的那些道理、方法、意见、评价对孩子来说有可能是唠叨、是负担。所以孩子就选择闭嘴不谈,正好也到了自我意识行成的年龄,有独立自主的的意识,所以不愿意像小时候一样啥事都和我说,这也许很正常,是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但我对他的想法没有随之长大。
也是由于自己不会教育孩子,学习的不够,没有智慧和方法。比如,不会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例如我们的对话:
儿子:妈妈,我想要……
妈妈:你想要的东西可真多,我还啥都想要呢,有这么多要求就得努力学习,你自己有能力了,你的愿望就都能实现了。
儿子:嗯。
妈妈:你好好学习吧,这回考好了就给你买……
儿子:噢,行!(有时可能感觉要求太高,就会说那算了吧!)
又会招来我的一顿评价、大道理……现在回想,自己真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书中也说了,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现在开始觉醒,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感恩自己能加入到这个读书会,读好书、养好习惯、修好心态。让我们走在学以为己的成长路上。加油
读书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