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我挺羡慕老年人悠哉的生活。早上出门在小区院子里遇到两个他们也是偶然相遇的熟人,彼此打过招呼,道:“干啥去啊,出门噢?”另一个回答:“是啊,溜达溜达。”第一个又说:“嗯,挺好”,二人相视一笑,走过对方。这类生活中的小细节我时常看在眼里,进而咂摸出更多的滋味。
今天和朋友聊天,我们对于普遍意义上的人的类别从城市与乡村的角度来划分,而非平时习惯性以国家区别。尽管这样也不太有道理,但姑且论之。我常常思考所谓国民性的问题,似乎不是那么准确,当然某种意义上没什么是准确的,只是这个词的描述范围相对大一些。提起国民性很容易把国家联系起来,以及与他国的对立便自然而成。当我们在说某国人比某国人好或者差的时候这样的描述多半都是情绪表达或意气之争,做不得数。但相比之下,若极为简单的把人分成城市(以及具体等级)和乡村(以及具体等级)的话,或许相对好一些。那么诸如纽约人、北京人、东京人、伦敦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会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各国的乡村人的特质可能会相对接近。当然如此说法依然漏洞满满,在此并非是学术论文,无心详细争论。终究,至少这样的思考会给个人带来全心的思维体验和变换一个视角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这是必要的。如此讨论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这也是我觉得倍加荣幸的,而非被韭菜鸡蛋、金融股票、事业挣钱、明星八卦、国际关系、政治大选等等笼罩了我所有的生活。多多和朋友探讨问题,深入思考,这至少对我来说是生活的本真。文学、艺术、哲学等等都不是庙堂或象牙塔中的雅致玩意儿,它们去日常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不可或缺。
今天抽空打了个球,颇为疲惫,就写到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