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教育刻不容缓
英国的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500%以上,而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我们国家没有刻意进行自信教育的传统,但是美国在这方面却一直都在做,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在细致入微进行自信教育。《江南晚报》有一篇文章《在洛杉矶感受美国自信教育》谈到这个问题,认为很多美国的小孩,他们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个个都底气十足,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感叹之余,不由得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得美国的孩子能够如此自信?作者通过2个月的耳闻目睹,发现,美国孩子的自信来自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细节。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我不妨摘抄分享一下:
那天,我们去参观洛杉矶布莱伍小学,随意走进一个正在布置“夏季party”的班级。这种“夏季party”类似于中国的期末考试,刚进门,我便看到班主任老师让两个孩子发已经批完了的考卷。她在把考卷递给他们俩的时候,做了一个鬼脸说:“记得要没有表情噢!”两个孩子点点头,转过身来面无表情地按照名字将考卷发给了每一位同学。
发考卷为什么不能有表情?参观空隙,我抓住一个机会悄悄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回答说:“发考卷的孩子看到一份好成绩时,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羡慕赞赏的表情,而对成绩不好的同学则会露出同情的表情,这样会让成绩不好的同学感觉很差。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不同,但是他们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他们到了现在的年纪应该懂得怎样去保护别人的自尊心。”
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恍然大悟,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因为没有人给他示范过。
不但学校如此,美国的父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更是潜移默化。我培训期间所住小区的邻居瑞里克,每逢周末都会让7岁的儿子瑞思在自家草坪上写生。那日,瑞思画了一只小猫,画出来的猫不但没有生气,而且更像是一只兔子,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瑞里克看了后,没有责备女儿,反而连连夸瑞思的画有创造性。并抓来一只猫,引导儿子画得更好。
从这个细节我了解到,在美国,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和祖父祖母就开始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孩子,当孩子勇敢地做一件事,家长会从不同角度加以赞赏"you doing a good job"。
除了画画,瑞里克还一直以来着迷于教儿子打儿童棒球t-ball。瑞里克充当孩子的教练,每天手把手认真地教孩子一招一式,亲自组织社区的孩子共同参与组建儿童球队,给孩子们呐喊助阵。这时的体育活动已经不再以输赢为目的,更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迎接挑战,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信教育刻不容缓!一个自信的人,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一个自信的人,会充分理解自己的价值,有坚定的自我信念,有着对自身能力的绝对信任,但并非是盲目的信任;一个自信的人,恰恰因为绝对的自信,往往敢于理智的质疑自身,敢于面对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勇于并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不会盲目的自闭,把意见异于己者一竿子打倒,自信的人不但有高度的自尊,且更尊重他人。
当然,自信教育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有一篇题目为《负能量是个好东西》的文章,作者的父亲是采取“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强”的教育方式,文中写道:
他有时候去朋友家做客,回来后就对我说:“我今天看了××的作业了,人家比你小两岁,水平却够你学两年的。”
作者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的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而是把得奖的那篇作文重新抄在作业本上,故意放在父亲看得见的地方,然后背书包上学去了。放学回来后,他发现作文后面被父亲批了四个字:一塌糊涂。然而,作者认为,正是这种负能量的激发才让他走出小县城,才有了今天。
这样看来,这种教育方式也未必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位父亲通过这种另类的“刺激”方式,促使儿子积极进取。但是,之所以能够奏效,并且没有造成作者的自卑心理,是因为作者从小就“识破”了父亲的用意,把获奖作文重抄一遍那件事其实就是故意试探父亲的反应,而结果应该是作者意料中的。所以,不让父亲“看扁”自己反而成了作者努力向上的动力,负能量恰逢其时地转化成了正能量。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自信教育,目的都是让孩子培养自信力。我的班级有几个孩子原先自信力不足,和老师谈心的身体都是局促和僵硬的。经过两个月刻意培养,现在整个人都是放松和舒展的,面部表情轻松眉头不再紧锁,作业质量大为提高,学习成绩渐渐上升,慢慢开始融入集体,能主动做事,人际关系融洽。
自信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一个自信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强者,快乐地享受生活和面对一切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包括孩子的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竖立自信的生活观。我们的尊重和支持是自信心成长最好的土壤,鼓励和正确引导是自信心成长的最佳养料,给孩子提供这土壤和养料,自信心的种子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自信教育刻不容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