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次路过西安,上一次来到这座城市还是03年去昆明读大学的时候。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广告公司,被要求写南京地铁的宣传语,当时在网上找遍了中国各大城市的地铁广告语,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西安。是的,“驰骋人文,身心直抵”,相较于其他城市的一路同行,真情相伴不知多了多少的韵味与隽永。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华夏文明之源,西安与这条推广语绝对称得上名实相副,甚至可以说是低调、谦逊了。
在西安中转的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逗留在机场的报刊亭里,翻看着最新的杂志。一直很喜欢《新周刊》,可是蒋方舟做了主编后,《新周刊》越来越年轻、时尚,当流行与快文化充斥其间,势必会缺少一些厚重与深度。
当我拿起又厚又重的《三联生活周刊》,不禁为自己终于找到一本仍坚持自己办刊风格的杂志而感到庆幸。许久未看杂志,当我花了30块人民币捧回整整320页的杂志时,内心还是有一些激动的。
《三联生活周刊》,那是曾经开中国新闻周刊风气之先,以《时代》、《新闻周刊》为创刊目标,以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为杂志定位的中国最受尊敬的周刊品牌之一。
回到候机位置,我带着无尽期许开始认真地翻阅起这本杂志。文章很有见地,语言时而犀利,时而幽默,篇篇文章都能做到让你手不释卷,足可见杂志编辑人员的选题组稿能力。在我翻阅了大半本杂志后,已是登机时间,我不舍地放下书,跟随着人群开始了长达3个半小时的天空之旅。
在飞机上坐定后,我毫不犹豫地拿出了杂志,开始读起来,在我读到《夏加尔,献给过去》的时候,心里突然涌现出一丝说不出来的反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但是那一丝不悦的情绪就这样一直萦绕在脑海,在我读到《荷兰,在自然中精雕细刻的人造风景》时,顷刻间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那种不满情绪源起于何处了。
我重新翻看了目录,认真地计算着文章的数量,足足52篇专栏文章,主题从蒙马特到达利,从巴尔蒂斯到乌雷、勒庞,52篇文章其中的50篇都是对西方文学、美术、艺术、雕塑的解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莎乐美的七层纱》,看着满纸的高鼻梁、蓝眼睛,深深地意识到西风东渐,文化入侵绝非危言耸听。
作为一个也从事着类似编辑工作的人来说,难免不为杂志的编辑人员找各种理由开脱。现在约稿也不容易,找一个有知名度,文章又喜闻乐见的作家还是有难度的。在我为编辑们找借口、将不满的出口转移到作家身上的时候,心中陡然一片悲凉,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一个倡导生活方式的杂志竟然充斥着各种西方文化理论,不要求杂志如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满是文化自信,至少要做到平衡均等吧。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如此热衷于研究异域风情,难道我们的文化不值得深究。也是,这本杂志的作者多是外籍华人,他们笔下的中国也只是会如《食物中的故乡》那般只是故乡。
正当我准备在键盘上辗转腾挪,对这些所谓的外籍人士,一味沉浸于西方文明的所谓的知识分子进行口诛笔伐的时候,突然瞥见自己个人微信订阅号名称——瓦尔登湖畔,刹那间心中熊熊燃起的怒火便被无奈与无措覆盖。
是啊,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成长起来的我们,想不受西方文明洗礼那是很难的,可是在越来越多国家体验到全球化的弊端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