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蒋勋讲中国文学|四六文与诗的关系

蒋勋讲中国文学|四六文与诗的关系

作者: 零露_清扬婉兮 | 来源:发表于2018-11-17 19:07 被阅读92次

整理|零露

在介于大汉和大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叫骈体文,也称作骈俪文,常用句型是四字和六字,也称为四六文。

这段时间的文章非常讲究工整、对仗和修辞的华美。明明可以很简单朴素的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事情,偏偏要用一些很难懂话和词句让一般人听不懂。

文学变成一种很技巧和形式表现方式,写文章的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学问,常常会用典很深,一篇文章,如果你不看注解,根本看不懂在讲什么。在这样状况下,由于对文学形式、技巧的过于讲究,形成了一种艰深难懂的文体,我们称为骈俪文。

后世觉得太过讲究形式,反而忽视了内容含义的重要性,所以在文学史上被看轻。

蒋勋先生认为需要为这个时代做些辩护,是什么原因呢?

在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化中发生过一件事情,一匹白色马驮着佛经到了洛阳,汉明帝为此盖白马寺,就是流传后世“白马驮金”的故事。

当时传过来的佛经,用的还是梵文,并不是汉字。没有人可以看得懂,汉明帝希望可以找人来翻译佛经。在西域一些国家的人懂得汉语也懂得梵文,明帝可能找这些人来翻译佛经,也可能安排汉官学习梵文。

在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汉语不再纯粹了,尤其到了南北时期,建立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东魏等都不是汉人,是鲜卑族、匈奴族、契丹族,都是来自于北方西北边的游牧民族。在这样的状况里,汉语受到了外来不同民族语言的冲突,语言变成混杂的现像,这种混杂现像影响了汉语诗的发展,产生了这段时间好像有一种语言必段要整理的过程,将这段时间称之为语言的过渡期。

因为受到外来语言的冲击,汉语纯粹的诗的语言受到干扰。可以理解为不同的语言可能是来丰富汉语的。

在这个时期,因为佛教的传入,梵文发生了很大影响。鸠摩罗什是当时西域一个国家的王子,他通梵文和汉文,翻译了很多佛经,现在阅读到的《金刚经》、《大品般若金》、《心经》等。他在翻译这些佛经时候,一定是煞费苦心,因为怎么找到一个对等的字翻译出来,是非常困难。

比如说我们现在将英文,翻译成汉语的时候,要找到准确的字,有时候觉得好像很难传达,有时你明知道意思,却在汉语找到不到一个很准确的字来形容,就要用比较多的字来形容一个单词。

佛教经典中很多哲学的东西,比如说我现在读《心经》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多人读,是否知道“般若”是什么意思呢?“般若”其实是一种智慧,当时译经者为什么没有将般若直接翻译成“智慧”。可能译经人发现汉语中的智慧所指是一种聪明,而这种聪明是用来在仕途中升官发财的智慧。而佛经中“般若”刚好相反,这个智慧指的是对生命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在这个大彻大悟之后,忽然发现平时所拥有和抓到的东西是空幻的有一天必须要放掉的,这是一种领悟,和仕途中聪明或精明会打算盘的意思相反,反而是一种舍得,舍弃你得到的东西。这个“般若”这个声音在经过解释之后意思,反而比直接翻译的更能表达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中的波罗蜜多,是指的是到彼岸去。如果直接翻译汉语成为:到彼岸去,就很容易被误会。在佛经中讲:波罗蜜多是说人生的此岸到彼岸

这样能够理解为什么佛经中很多片断,为什么没有直接翻译成汉语,而是保留梵文的读音。

大家能了解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是杂了很多外来语言。我们今天的时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反而没有办法将一种语言学到非常的精炼地步,如果要写诗,语言要非常精准。

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汉诗和唐诗都非常美,读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的文体有种正在实验和转变,所以的诗还没有完全成熟。

如果我们穿越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那样一个时期中,会不会也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代。传说当时的皇帝因为信奉佛经,有一个很大的译经场,用来专门翻译佛经。

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语言真的非常丰富。这段时期产生的骈体文,以四六的形式,结合了《诗经》中的二二结构和《楚辞》中三三的结构。在读佛经时候,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句型构成,也是二二、三三。比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好多的句型,基本都是用二二的四、三三的六,看到的五和七,基本都是在二和三的奇数上在做变化,有点像数学一种基本模式的互动关系。

在魏晋时期,因为外来民族的进入,使得这个时期文学变得非常的丰富,文人也在文学上开始做不同的尝试。

在漫长的文化交溶的过程,文化溶合的过程,其实中很多的外来者参于进来,用他们语言帮助汉语诗产生很多丰富的音节,产生更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日更#第九天

相关文章

  • 蒋勋讲中国文学|四六文与诗的关系

    整理|零露 在介于大汉和大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叫骈体文,也称作骈俪文,常用句型是四字和六字...

  • 蒋勋讲中国文学|关汉卿

    整理|零露 元代是在整个文学世界、绘画世界一个留白创造的伟大时刻,将来一定在世界美学史上,提出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

  • 一个文学小白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笔记1

    本人文学小白一枚,最近读了蒋勋先生的《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系列丛书,好好的普及了一下中国文学方面的一些常识,...

  • 9月7日

    清晨,开车途中,听起了《蒋勋七讲》中的第一讲,每天留出18分钟来读诗。 于是,我听到了这首月圆夜,蒋勋读的诗: 《...

  • 听蒋勋讲中国文学40:张爱玲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女性绝对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在《听蒋勋讲中国文学》这个课程中,仅谈到了两位,一位是...

  • 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爱的勇气。

    之前更新了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许多小伙伴在后台留言说听过蒋勋讲红楼梦,都很喜欢。蒋勋先生的台湾文学音乐剧蒋勋之...

  • 2022.5.4读书打卡

    读蒋勋《唐诗之美》。 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的高峰绝对在唐代。唐代是诗的盛世,唐诗的形式已经完美到了极致。唐代不仅在...

  • 蒋勋讲中国文学|王维的山水诗

    整理|零露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三个人分别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 王维特别在生命中感受到一种出世的空...

  • 听蒋勋讲中国文学39:白话诗与散文

    这堂课主要讲的胡适和徐志摩,两位个性截然不同的文学人物。胡适永远合情,徐志摩永远合理;胡适的性格一板一眼,而徐...

  • 时光里的美学——我读蒋勋的《品味四讲》

    暑假,开始读蒋勋的书:《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孤独六讲》。这两日在读他的《品味四讲》。他的文字很干净,像聊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蒋勋讲中国文学|四六文与诗的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yi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