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为生活注入“美”的形态:穿漂亮的衣服,吃精致的餐食,拍好看的照片。我将这称之为“仪式感”。但渐渐地,我开始厌倦这种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觉得它刻意、虚浮。
于是,我开始“去仪式感”,追求随性、平淡与质朴。我告诉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然而,践行不久我便发现,生活里的快乐也随之稀薄了。
记忆最能说明问题。从前回想那些精心筹备的聚会——家里布置得氛围感十足,食物摆盘精致丰盛——那种热闹与欢愉,至今仍能感到余温。那是生活里一个个闪着光的小高潮。
而最近几次追求“朴素自然”的聚会,效果却差强人意。理想中,是家人般的亲切随意;现实中,随意是有了,亲切却未必。最终只剩下平淡,以及一种“未曾留下任何感动”的遗憾。
这让我忽然想通了设计领域的一个道理。初学者迷恋洛可可与巴洛克的繁复堆砌,美则美矣,却略显造作。为追求更高的境界,转而拥抱极简,师法自然。殊不知,真正的极简最是考验功力:它要求剥离所有矫饰后,剩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材质都无可挑剔。
生活的极简也是如此。朋友间若要如家人般亲密无间,需要多少缘分与时间的修炼?一场聚会若想如家般温暖融洽,需要主人那颗多么柔软、周到、且精于厨艺的“妈妈之心”?
倘若没有深厚的情感联结作为基底,又没有在烟火中打磨出的娴熟手艺,所谓的“简单”,最终只会沦为“简陋”与“粗糙”。那不是极简,而是庸常。
仪式感,恰恰是跳脱出庸常的形式。而“走心”,是为形式注入灵魂的过程。用心的仪式感,是为生活开出的解药,它让美好不仅仅是漂亮,更是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