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提醒自己跳出眼前这份工作,假设换到一个全新的行业,有哪些规律是不变的?这个时代的变迁太迅速,很多人来不及想就被悄无声息地遗忘了。人到中年遭遇危机,可能遭遇职业瓶颈困在原地打转,可能被公司裁员成为行业新技术迭代的牺牲品。我在想未来无论做什么,也是值得投入时间的事情是哪些?
高工作杠杆率
像之前文章里面提到的。第一,提升效率,花更少时间撬动更多产出;第二,提高声量,扩大影响圈层。授权和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做更多高杠杆率工作。
针对其一,研究效率工具,比如我最近在学习的Markdown,日历时间表。我越来越相信,好工具带给人类的价值,将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外包给工具:好的硬件如机械键盘、降噪耳机、蓝牙音箱,好的软件如云同步笔记、日程安排、事项提醒App、写作排版工具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的科技时代,一个职场人必须具备工具思维,因为“升级工具”就是提升生产力。
针对其二,提高声量,不管错对先张嘴表达,开口是第一步,之后努力做到言之有物,多阅读勤琢磨,拿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求自己,多思考怎么拿出富有洞见的观点来。一个总在思考更好解决方案的员工,比只会机械做事的员工更有价值。
更好的Problem Solver
AI未来将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也将取代现在的诸多岗位。但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富有创意的工作,是难以被取代的。
如何跳出常规的方法,有创意地解决问题?如何贡献有价值、有启发的观点?我相信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每天都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更好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决定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L先生说
底层认知就像一块块的积木,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拼起来,就构成了不同的模型、方法论,针对不同问题。”
刚好最近在学习的一门线上课程,课程中包含很多工具和模型,XX模型、XX理论、XX模式,都是教你遇到问题看看能不能套上模型分析?脑子里多一些理论框架,遇到问题是多一种工具总是好的,不过以上都是【应用层面】的工具和框架(术)。
先了解基本原理,掌握底层认知,掌握“道”,针对不同问题实践和总结,方可自由延伸到“术”的层面。
成为优秀的沟通者
《关键对话》一书中,【关键对话】作者的定义是:
关键对话指的是那些观点迥异、充满风险、双方表现出激烈情绪的对话。这种对话情形就好像人生航线上的一个个暗礁,稍有不慎就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 科里·帕特森.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原书第2版)
这个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词是“观点迥异、充满风险”。关键人物每天都面临大量的沟通,可以说沟通占到他们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比重。埋头处理表格、写PPT的大多是员工,老板们花很多时间在消解冲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上。
扩大影响力
辉哥谈到第二职业实现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将一份时间多次售卖,一种是将单位时间卖出更贵的价格。后者与影响力密切相关。你在某个领域拥有多大的影响力?有多少人愿意倾听你的观点?找到自己的优势,将优势极度放大,从自己擅长的领域扩张影响力。
票圈有姐姐写读书笔记获得行业大牛人认可,有姑娘把思维导图做到极致变成自己的专业,有90后擅长时间管理的产品经理在线开课……不少人都把第二职业玩出了相当的水准,找到了商业闭环,通过不断打磨产品和服务找到愿意付费的用户,产生第二收入。
小结
提升工作杠杆是不管什么岗位都追求的:怎么把单位时间变得更贵,学会授权,学会处理浓度更高的难题。
成为优秀沟通者,是提升影响力的前提。
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像是一门综合学科,纵横万千,包罗万象。
每一项的修炼和提升都并非易事,每一个进步的脚印都值得书写,那么接下来继续记录感悟,继续保持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