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本周终于啃完了《丝绸之路》,沉浸在中东灿烂的历史与文明中无法自拔,实在是收获颇丰。出乎意料的是我竟只花了四天不到就将比《丝绸之路》还长的《指匠》完结。作为上星期留下的《红拂夜奔》也告一段落,有预谋的将没有吃完的书完结一下,下个星期可以无压力的迎接心心念念许久的《清明上河图密码5》。

我确信有些书的诞生就是为了让人质疑自己的想象力。才华如果有另个名字,她一定叫做“萨拉 沃特森”。
见多了自卖自夸的腰封,没有哪条腰封比纸质书《指匠》的腰封更为恰到好处的真实表述了书中内容会让即将捧起的阅读者有多么的惊艳。
“那个时代,女人们只有四个归宿——深宅、贼窝、收容所、神经病院”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式优雅以及被物化的女性将高贵与黑暗融合成为哥特式的文学美。然而光有优美辞藻的小说就像虚华易裂的蕾丝花边,情节必须反转、再反转,极尽出乎意料之能事,否则何以衬托出萨拉 沃特森的惊才绝艳。读者需要被震惊,需要被勾引,然后才能沉沦下去,才能心甘情愿的单膝跪下,拈起莫德的小牛皮手套献上心悦诚服的一吻。
有一种小说在没读完之前就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掐住脖子,你只能一点一点的呼吸,感觉就像是从夹缝中偷取空气,而当读完的那一刻,抬起头来仿佛站在悬崖边,凉风扑面,灌进口鼻。——而《指匠》就是那种小说。

介于小说与散文随笔之间,徘徊于虚构与现实左右。这是我第二次接触到王小波的书籍第一次是短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红拂夜奔》则使我不由得思考:是残酷的时代逼迫灵魂变得有趣,还是有趣的灵魂生来自带有趣,才能战胜残酷的时代。
和余华的笑中带泪不一样,余华的泪是直白的、辛辣的,是包装着幽默外衣的洋葱。王小波的幽默是笑了便笑了,不了解那个时代不能也不用去参透他的苦。所以一万个人读便有一万个风尘三侠,一万个王二和小孙,其中五千个仰头大笑,五千个放声长哭。这些都是不足为奇的。
王小波式的怪诞、王小波式的离经叛道、王小波式欲说还休,掩面无声的哭泣。
本周吐槽:上星期吃下的《芙蓉镇》使我很不舒服,于是便和朋友发誓下一本书绝不再看牵扯到文革哪怕一星半点的内容。结果这星期新开了《红拂夜奔》,虽然非常隐晦,但爱想入非非的我还是将其中苦水账单全收。我心想着这本看完真的不能再开和文革相关的书了,结果因为迷恋严歌苓又选了一本《陆犯焉识》,一开头就是被千里流放的陆焉识再加上严歌苓式百转回肠的细腻文字——简直是苦到不能再苦。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由潜意识控制,这么一想,也许我的潜意识爱死文革时期的内容了吧。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2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