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虫
这条小路和刚才那条宽宽的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的油漆公路刚好相反,非常安静,像是睡着了。小路一侧的小溪依旧干涸脏乱,另一侧的庄稼地也没有劳动秋收的农民。我想可能人们正在他们其他地里劳作,只是把这块地暂时放到最后收割。
路旁盛开的白色棉花蒙上一层尘土,棉花开的非常好,却没人摘,这不免让我怀疑是不是野生棉花,没人管它,自生自灭。可看上去又不像野生棉花,这块地面积虽然特别小,比我家的老院子面积还小,但是排列特别规律,一行行一列列,像是军训时的方阵,这块棉花地从远处看还真像正方形,乍一看就是人播种的。我不由为之惋惜,真是可惜这么好的棉花,长势那么好,开势也那么好,就是没人摘。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户人家太忙,还是那户人家忘了这块棉花地,还是那户人家太懒了以至于懒的摘,还是那户人家一夜之间中彩票暴富看不上这点小钱了。
我忽然觉得这条小路仿佛就像这里生长的每样庄稼一样无人问津,这些庄稼却出人意料的极其自律,该开花开花,该结果结果,剩下的就交给老天爷。我觉得这些庄稼却像小草一样,默默生长,默默做自己该做的事,不问结果,只是默默做自己。这些植物好像懂人生哲理,懂的比人们还要透彻。
顺其自然,好像是大自然交给这些植物繁衍生息的秘密,哪怕无人赞赏,只是做好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好本分。
我不知道这些植物会不会像人一样有被外界所迷惑的时候,也有自己困惑的时候,甚至有自己觉得大自然太残忍竞争力太强的时候就心灰意冷不想活了,有没有求一速死的时候。我想也许有吧,毕竟有的植物也有长到一半就死了,也有腹死胎中,也有夭折的,也有见到这个世界满心失望就消极懈怠的,肯定有,大自然那么残酷,留下来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生命不息的,具有拼搏斗争精神的。死亡总有死亡的原因,而生只有一个,只要有一线活着的希望,就会活下去。
那时的路,我们都叫马路,后来才叫大道为油漆公路,但是我们还是会叫小路为马路。我觉得这个名字被流传下来还挺好的,至少证明这条路有了人情味。没有人情味的东西,让人总觉得温暖不起来。
再往前走就到了另一个村子,马路也跟着宽阔起来,不要高兴太早,马路依旧是马路,可不是宽阔油亮的油漆公路。这条马路应该是这个村子通向四面八方的主道,所以相对衍生出的小道,看上去人流量大且多,估计是一个村子的交通要塞。相对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也多起来,比如笨重的拖拉机(东方红牌拖拉机特别受欢迎,堪称农村里的豪车劳斯莱斯,万能小能手),手扶拖拉机,最为拉风的三把子(有个特别受欢迎的牌子,好像叫长征还是清风,记不太清了)。秋收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这些车拉了满满一车玉米秸秆,消失在眼前。更为神奇的是,这些车装的玉米秸秆能摞好高好高,耸入云霄,毫不夸张,尤其农忙掰玉米时,你路过农村时见到这样的场景频率最高。就算这样,有时候最高处还会坐着一个农村媳妇,让人看着不由担心从上面摔下来要么摔成脑震荡要么摔成一摊肉泥。而开车的就是他的丈夫,丈夫却不阻止自己的媳妇。甚至冬天的时候,你还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来来往往,一会儿一趟,就像公交车一小时一趟。不仅拉玉米秸秆是这样,拉红薯秧子,花生秧子,麦子时都是这样。
有次拉红薯秧子时,我坐在上面压着蓬松的红薯秧子就从上面掉下去过,我爸走了老远才发现我掉在地上,还是当时路旁热心的人告诉他的,要不然他到目的地也不会发现。就因为这个原因,我爸拉什么东西都不让在上面坐人,觉得太危险。我妈也曾经从上面摔下来过,还好没出什么事情。我姑姑就因为这个,还从三把子上摔成骨折,养了一年才没落下后遗症。三把子比拖拉机速度快,所以更容易出事。拖拉机比三把子安全系数高,因为拖拉机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三把子。
你肯定会问,为什么这么危险还这样做,那是你不知道这是收割庄稼时的普遍现象。人们为了赶时间,尽快完成收割,尽快种上新的粮食,就只能想着法儿的节省时间,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做别的,这样就能多挣钱。其实,有时候我还担心上面那么高的东西突然倒下压在开车的人身上,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那些秸秆由于过高在车上前后左右摇晃,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像是喝醉了,像是飞机从天上突然失控跌落地上,看得人惊心动魄,见的次数多了,也就不以为然。拖拉机开的很慢,有些调皮捣蛋的毛孩子就会拽住后面的绳子不下来,谁拽上去就代表谁厉害,感觉像是扒火车。扒上去的那个男孩就会笑话没有扒上去的那些男孩,这也给那些喜欢冒险的男孩带来了成就感和体验感。
没办法,在农村想要出人头地,就要比别人能吃苦,就要比别人能受罪,才能有机会走出去,离开这个穷乡僻壤。
这点让我觉得农村人超不怕死。好像农村里的每样生命都极其不要命,不怕死,只要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就算豁出命也撒手不放,仿佛农村的命最贱,在这个世上生活在农村的命最不值钱。
但是我觉得农村有一点就是特别自由,这种自由和城市的自由还不一样,我也说不出哪儿不一样,但绝对不一样。譬如男孩子扒拉着满满秸秆的拖拉机,有的勇敢的还会扒三把子。我说的这种自由指的是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自由有一份野性美,生命力顽强,极其坚韧,也许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而城市包围农村却无法成功。
农村也有好多好玩的,这种好玩绝对不是城市里说的那种好玩,这种好玩全都是原生态,而城市里好玩几乎都是高科技,这点也好也不好,如果两者互补就更好了。农村的孩子需要认识高科技,城市里的孩子需要意识到精神的自由,否则容易被束缚捆绑,形成固定思维。
尽管掰玉米累,但也能找到乐趣。比如用玉米秸秆可以造眼镜框,也可以造风车。而且风车也是那种风一吹就能转起来的,小孩子就拿着造的风车在大自然的风里跑啊笑啊,无穷乐趣。别看红薯秧子不起眼,那可是女孩儿最喜欢的叶子。红薯秧子的茎杆可以掰成项链,左一截又一截,戴在脖子里凉凉的,散发一种清清淡淡的植物气息,沁人心脾。红薯秧子还能掰成戒指。我给你戴一个,你给我戴一个。当然这个时候还有花生,不过不是花生秧子,而是花生,把花生壳轻轻一按,不要太用力,太用力就容易一分为二,最好按开一个小细缝,这个时候夹到耳根处,花生成了耳坠,还别说真的挺好看。尤其像《西游记》里弥勒佛的耳垂子,看着都特别喜庆,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当然这些对胆小的女孩子来说足够了,但是对胆大的男孩女孩,那还差了点,最后一项重要的项目就是吃,可以就地烤红薯,烤玉米,花生没办法烤,还有烤蚂蚱。那时,我和妹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逮蚂蚱,逮蚂蚱的乐趣那是什么奖赏都比不了的。尤其是逮到飞的最快飞的最高的一只大蚂蚱,我们都叫蚂蚱王,逮到以后,就会像自己打的猎物一样四处炫耀,拿给这个看看,拿给那个瞧瞧,大人们夸自己了不起还不算,自己还会忍不住自己钦佩自己,觉得自己特别牛。
谁逮到蚂蚱王谁就是胜利者,谁就可以得到犒赏。这个犒赏可不是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而是可以就地烤着吃。逮到的蚂蚱穿成一串,用一根细细的狗尾巴草从颈部穿过去。我最不喜欢就是穿蚂蚱。就那样蚂蚱还不会死,不管你怎么从它颈部穿,也不管你是不是很顺利穿过去,总之,你要是把它放了,它照样展开渺小的翅膀扑棱一声飞走了,照样飞的高飞的远,想要再抓回来就要费些功夫和力气。
我真奇怪蚂蚱怎么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说实话,我真的特别佩服它们。不过我总觉得把草茎从蚂蚱颈部穿过去时过于残忍,它们究竟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才能不哭不叫。所以,我不喜欢穿蚂蚱,总是把这事让给妹妹。只要没有亲眼看见,我就觉得好受点。
虽然蚂蚱是害虫,但我从未觉得蚂蚱是害虫,相反我觉得它特别可爱。可能在我眼里,万物都是可爱的,只要有生命。我从来不吃烤蚂蚱,不是自己不忍心是自己的确下不去嘴。为此,我爸和我妹还亲自给我示范,反正它已经死了,也没知觉了,往嘴里一放,牙齿一嚼就咽下去了,什么事儿也没有。不管爸爸和妹妹怎么说,我都不吃一口。我爸和我妹还说我没有口福,这种野味多好吃。虽然我没有吃,但是看着父亲和妹妹吃的很香,就会觉得特不可思议。现在看来那样的吃法好像现在吃的烤羊肉串,放点孜然粉,刷一遍油,味道特别香。只是现在我很少去地里,老家也很少有种红薯的,不知道蚂蚱是否还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现在有了农药以后,所谓的害虫少了一大半,小草也不怎么长了,不好好开花,更不好好结果。至于会产生什么的不良后果,大家闭着眼睛都能想到。
地里的邻居们也不怎么种红薯,后来我家也不怎么种了。一是耗时,需要不停的翻秧子才能让所有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二是种红薯的不多了,红薯刚长成就会有人偷红薯。渐渐地红薯没人种,花生没人种。父亲说现在的人不种这些,主要是现在的农药太刺鼻,风是花的媒介,空气里都是刺鼻农药,它们都不好好长了。说来说去,处在下风的植物都受到了空气污染的影响。
众所周知,农民处在社会底层,收入普遍低。就算靠一亩三分地养活一家老小,却没多余的钱搞教育,也就没办法教育下一代,没钱更不敢生病,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看病。随着外出打工的火热,人们发现外出打工一年比在家里种一年地要挣钱多的多。为了孩子教育,农民当然选择去高工资的外地就业。人们为了省心省事纷纷外出打工,庄稼想自己种就自己种,不想自己种就交给自己亲戚打理或者外包给承包户,就算自己种地也是只种玉米。玉米不像其他农作物耗心耗时,打一遍灭草剂,除了浇水施肥中间也没什么可忙的。
农村还有一点就是特别容易知足,别人对自己好一点点就容易感动,就容易感激一辈子,就像那句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人淳朴,内心简单,充满人情味。
这样一说,我忽然觉得农村有很多被人忽略的东西,有人情味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认真想想,凡事都有两面性,不管是什么,人们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既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又要学会享受其中乐趣。无论如何,人都要好好活着,有意思地活着,不能为了钱而活着,也不能不为了钱活着,既要学会赚钱,也要学会享受生活。
生活,总得有点意义,不是么。如果只一味挣钱,我们就成了挣钱机器,又成了金钱奴隶,越活越倒数,越活越活到过去了。物质文明需要建设,精神文明更不能随手一丢,失去任何一样,都会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