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春茶上市前,正是悠悠哉哉喝着白茶饼的好时光。
有茶友拿到精心挑选的白茶饼,绕着家中的四周查看,想找一个地方存起来,但放了好几处,回头想想还是不对,总担心白茶一不小心就受潮了。
找了两三个地方放白茶饼,又都拿了起来,手中的白茶饼,仿佛是闯入了一间顾客爆满的餐厅,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一个座位属于你。
要是家里潮湿了,对白茶来说,还不像那燃气警报器,有危险会用警报提醒你。
这水汽哪天偷偷潜入白茶中,助纣为虐,给那些细菌和微生物放风,白茶的香气和滋味被洗劫一空怎么办?
新茶的毫香、花香、草药香,老茶的药香、陈香、枣香(老寿眉饼),一夜之间,气息奄奄。
存坏了的白茶,酸梅味、巧克力味、烟味,茶友可不想再感受一次,何况,口袋里的银子也说它不同意。
想好好保存一次白茶,白茶到底适合存在哪里?
《2》
什么地方能存白茶?
保存白茶的原则:密封、干燥、阴凉、避光、无异味。无论是白茶的包装袋上,还是村姑陈写的文章里,这个原则,绝对事关白茶一生的终极问题。
存茶的环境,要阴凉,过冷过热都不行,要干燥,避开低地、厨房厕所等潮湿之处,要避光,远离窗边阳台、长期向阳的房间,要无异味,勿放置在厨房、化妆台等气味重地。
按照以上原则来找存茶的位置,村姑陈帮茶友们挑选了三个地方,供各位看官参考借鉴。
1、酒柜
这种酒柜,一般在我们的客厅或餐厅出现,比如电视机上方,或者是餐厅的橱柜。
这些柜子的设计,就是方便我们经常拿取茶、酒等饮料或者食品。将白茶存放在这些酒柜的高处,就可以更好地远离地上的水汽。
但是不建议放在那些带小门的酒柜中,一定程度上,它们虽然能隔绝空气中的水汽,但是带小门的酒柜是密闭的空间,里面不可避免吸附上柜子自带的气味,白茶容易有异味。
2、书柜
我们的爱书,也是需要干燥储存的,如果书柜有空位,也可以将白茶存放在此处。
适合存茶的书柜,自然要避开窗边等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白茶的位置也要放得尽量高些。
有些茶友在窗边的榻榻米上置了一个小茶桌,喜欢一边看书一边喝茶,随手就把茶叶存在了榻榻米下面的柜子里,要知道,越靠近地面越容易潮湿,榻榻米下面的柜子也不能用来存茶。
还有茶友执着于存茶要“隔墙离地”,觉得柜子都不能存茶,敢问,谁的家中柜子不是经常靠墙的呢?
如果要选,就尽量远离潮湿的房间,潮湿的墙壁,至于柜子,最好是自带柜壁的,可以进一步隔离墙壁。
若实在担心潮湿问题,可以把活性炭除湿盒放在一边,不仅能为周边小范围的环境吸湿,还有一定的除异味作用,待到里面水满之后,更换成新的除湿盒。
3、干燥阴凉的房间
家里若是有多余的房间,可以作为仓库使用,比如乡镇的小洋楼,一般会有个房间专门放米面油之类的食品,白茶也可以单独装上厚厚的纸箱,保存在里面,切记把所有缝隙贴牢。
存茶量大的小房间,还可以使用家庭抽湿机,让环境中的干燥度保持在45%左右,45%的干燥度,对许多人的身体来说是非常干燥的,但对白茶来说,如此存放最为保险。
《3》
找对了地方存茶,白茶还是存坏了?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1、白茶品质有问题
白茶在制作时,只经萎凋干燥,其中含水量的标准非常严格,不得高于8.5%。
如果在制茶时,白茶的工艺不到位,让白茶含有过多的水分,这款白茶就失去了存放的价值。
制作工艺不达标,再加上仓储把控不到位,白茶就会因为自身的水分超标而潮湿变质。
2、包装没做到位
白茶的包装,密封最为关键,以免让空气中过多的水分入侵。
白茶保存可以使用“三层包装法”,将白茶从里到外,用铝袋、塑料袋、厚纸箱三层密封保存。
如果是包装没做到位的白茶,比如只用了店家自带的包装袋,或者存茶的塑料袋破损了,很容易让白茶存坏。
是以,用层层密封的“三层包装法”为白茶穿上强大的盔甲,就能更好地避免水汽的威胁。
《4》
开始发酸的白茶放到太阳底下晒,可以挽救吗?
存放白茶,我们经常说要避光,但部分茶友遇到存坏的茶,还是忍不住想放在太阳底下晒,希望能挽救白茶的品质。
一般来说,遇到发霉的大蒜、生姜,我们会把它们放到阳台上晾晒,以制止它们继续发霉变质。
而白茶,它是最怕见光也最怕接触空气的,这样做不仅不能挽救白茶,还会让白茶的品质继续恶化。
白茶因为受到长时间的阳光直射,会被过度氧化而变色,滋味和口感也会受影响,气味寡淡,汤水变薄。这样的白茶,就不建议大家继续喝了。
与其让白茶受潮了,不如经常关注茶叶的保存情况,及时止损。
对湿度的监控,可以买个家用湿度温度测量计,随时查看温度和湿度情况,做好保护措施。
《5》
保存白茶,在遵循密封、干燥、阴凉、避光、无异味的基础上,酒柜、书柜或干燥阴凉的房间都适合存茶。
白茶保存的包装也不可大意,用铝袋、塑料袋、纸箱的三层包装法,将包装密封扎实,为白茶保驾护航。
按照正确的保存方法,让选购的好白茶越存越香,喝到可口的茶汤不再是偶然。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存好白茶,愿好茶相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微信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