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流传很广的名曲。明代、清代、近代的许多谱集都收有此曲。共达55种,数量之多是非常罕见的。
琴曲《关雎》的同名诗作是《诗经》的首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颇具权威性,将《关雎》列为全书的首篇,自然有它的道理。由于是首篇,人们就会首先注意到他。
孔子听过《关雎》的演奏后,肯定了《关雎》的曲调华美奇妙。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探讨了这首作品艺术表现的广度与深度。
他认为:《关雎》的表情达意真挚而恳切,含蓄而蕴籍,情深意长,却适可而止,毫不夸张,表现的非常得体。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精辟地概括了情感表达的尺度,成为普遍遵循的美学原则。
这样一首民间情歌,后人却在主题思想方面大做文章。偏说成文王与后妃们的事,虽然是无中生有的说法,却为后人所接受,琴谱这样写,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首普通民间情歌,如果不乔装打扮,又怎能登上大雅之堂,跻身于高雅情趣之中呢?
关雎的原诗,是写采摘野菜的小伙子,听到水鸟求偶的鸣声,触发了心事,为了一位美好的女郎,他曾夜不成寐,为了这位美好的女郎,他愿弹奏琴瑟。打起钟鼓,竭尽所能,求得她的欢心。
由于原诗的结构,用来谱曲很难摆脱单调的缺陷,所以琴曲《关雎》,完全不用原诗的形式,由五段分为九段,乐段和乐句也有长有短。从内容到形式都已经脱离了原作。想要体会其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意”,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琴曲与原诗也只有标题是相同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