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认为说话的人自己会感觉到孤独。学生时代贪玩不爱听课,但总是会在没什么人听的课上反而集中点注意力,因为觉得讲台上的老师太过于孤独。然而纵使我一双眼睛看向黑板,他讲了些什么,我也并没有听进去太多。
虽然和周围的人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可是我们常常很难把握到对方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和情绪,也很难能够完完全全的通过话语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对方。作者比较详细的举了他小说《舌头考》里的例子,吕湘被关起来后,是如何将自己的交流方式从“听话”变成了“看话”。此后他一看对方的面部肌肉,就知道对方对于自己是厌恶还是接受,对方是在和自己心平气和的交流还是特意过来看笑话。《舌头考》的结局是吕湘突然的死亡,原因并不明了,可是我分明是觉得吕湘在这个到处都是“对牛弹琴”的世界里失败了,没能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一个时时处处想探寻最真实的世界本貌的人,可真是太孤单、无人理解、无人同行,结局都是不甚明了的吧。
文章里也指出,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较为主流的儒家文化中是不太提倡的,所以往往旧时的画像都非常的刻板,不苟言笑。这就将交流时候语言的魅力隐藏的更为深刻,把所有的话都变成了“你好”“再见”一般不带感情色彩的问候道别。
语言的孤独不仅仅是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体现在我们面对自己真实内心的时候。
平时看电视剧电影,人和人常常最交心、最说实话的时候,往往是在喝酒过后。非得需要酒精麻痹一下神经,自己才能流畅些的说出平时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犹豫着说出的话,而这些话在自己清醒的时候,都被自己划入了压抑的范畴,仿佛那是最讨厌的自己,只能回避了。
诗人饮下三杯酒,灵感突袭写下传唱千年的诗篇。表白的人吹了一瓶啤酒,才说得出“我喜欢你”。生意场上缺点火候的时候上个茅台五粮液,陪笑陪喝才足以签下订单。久违相逢的老友觥筹交错间,细数旧时恩怨,将那些不愉快一喝了之。当然,不喝酒的人可能也有点别的方式给自己壮胆,比如喝个三碗白开水什么的,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无法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模样。酒和水都是伙伴,真心太孤独,有个伙伴陪着才敢出来遛一遛。
我很不擅长来表达自己,所以从小到大的文章经常被家长老师批评的不得了,我捧着我写下的“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文章,虽然不是“未遇伯乐”那般心情,却的确是觉得不知所措,凄凉又无奈。只会批评,却无交流,导致我现在一写下多点的文字就内心发怵。
发怵是发怵,我现在也总算是能有个地方表达一下自己了,无人看,自己看,足够真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