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0

时隔三个月再一次回忆起来这些,我依然记忆犹新。那是我在北京博苑大柳树幼儿园实习期为数不多的几堂课,是孩子们喜欢的画画,也是我最擅长的美术课。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和她们相处的这三个月我看到了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他们在课堂上、课后的生活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
案例一:

她叫杨洺琪是一个活泼开朗,特别喜欢画画的5岁小女孩。这个阶段正是他绘画敏感期。每次来幼儿园她都要带彩笔和绘画书,他不分时间、地方的开始画画,甚至上课的时候她都会偷偷的拿出他也心爱的彩笔开始作画。
案例分析: 敏感期到来时,儿童都是不分时间、地点,一直做他感兴趣的事。从早晨做到晚上,甚至午饭也不去吃,有时持续许多天不出教室,或不进教室。到了家,会工作到深夜。老师或父母常常很矛盾,这样孩子的身体是否受得了?是否让孩子这样持续做下去?我的观察是,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这种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不用夸赞和奖励,不用培养和锻炼。但要加以保护。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我们成人,我们这些希望儿童热爱学习的成人,用我们旧有的所谓经验和想法,把这样的品质破坏了。所以在幼儿强烈的敏感期到来时,家长及老师都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干涉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案例二:

在以秋天为主题的一堂美术活动课上,依依特别积极的发言,向别人分享她在国庆假期秋游时所看的一切事物,整节课她的情绪都非常激动。一边画着一边说着有时还向旁边的小朋友动作描述她看到的事物。
案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 5-6岁的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在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法表达自己的理解。作为老师,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状态不能置之不理,应该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也应该组织带幼儿观看一些艺术作品,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活动。
案例三:

5岁半的王宏开始对色彩感兴趣了。每天一进教室,他就先拿一块带图形的板,把图形画下来,然后开始专注地涂色,从剪纸到涂色到完成作品,整个过程全都是他自己做,并且都做得很好,色彩的搭配也越来越协调。一天早晨,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操作,而足准备了一些白纸,把色板的形状印在纸上,然后一点一点涂起色来,独自干了一上午。
案例分析:3到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有的孩子可能会晚一点。儿童喜欢认识色彩,这个时期过后.儿童就进入了涂色的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作了准备,通过最初的乱涂,他的书写才会逐渐趋于规律。如果老师不强制、不诱导,绘画时儿童基本不太使用颜色,即使使用也不多,有时,一张画里只有一种颜色。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他选择玩具的颜色、选择衣服的颜色等等。
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幼儿顺利的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的表达出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对美术的活动兴趣始终是教师的工作之重。教师还应该培养幼儿美的心境及审美能力,组织幼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一系列活动。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出示范画,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讲解范画的内容最后地让幼儿模仿范画绘画。幼儿开始绘画后,教师就算完成任务了。有的教师巡回地看看幼儿作画,有的教师则干脆坐着看幼儿作画。在这种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幼儿的美术活动,不是培养画家,它的质量并不在于幼儿的绘画画得是否漂亮或者像不像。它应该是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抛开旧的“教学成就”观念,一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