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上书中野野修口满满的恶意,却关不上自己内心屏息般的寒意。
我以为,死亡就是日高的结束,却只是野野修口的开始;我以为,知道凶手是谁,侦探故事就该结束了,却把我带到了相反的世界。
- 故事一开始,我是同情野野修口的,自己被要挟当了影子作家,杀了对方也算是除了一个对他比较的结局。野野修口的自供,故事也该结束了,最多往查出杀人的动机发展(无非是因果报应吧)。故事的结局就是那么出乎人的意料,完全把我带到相反的世界。感叹自己的无知,佩服作者的妙手,屏息野野的恶意。
校园暴力令人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加害者身上所散发的负能量。从未想过这世上竟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 对于野野的杀人动机,那么这句话就很适合:“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 如果要找到具体的动机,好像没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每一种恶意都不足以让他有杀人动机;但是生活中每一种恶意汇聚到野野身上时,动机就已经足够了。
-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恶意?野野口从小被迫成为日高的“好友”,他自傲,看不起日高这样的乡下小子;他懦弱,加入校园暴力加害者阵营,对日高拳打脚踢;他恐惧,被日高看到他协助恶人强暴女生的照片;他嫉妒,看着日高成为畅销书作家,自己却默默无闻;他自负,无法忍受日高在经历这么多事情后,仍给予自己亲切的帮助。
- 野野口的母亲非常不喜欢那个在她看来十分低级的街区,她总是用一种高人一等的语气数落着她的邻居们,“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居住!”而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家庭来说,他对日高是有心理优势的,但是,与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内心最无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显了这一点。日高对他所做的一切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可软弱的野野口修却连痛恨自己都无法做到,于是只能将自身的一切过错归咎于日高邦彦。
- 这一切,酝酿了所有的“恶意”。
我始终还是不能接受这般的恶意
- 这般不知从何而起,却也无法终止的恶意。日高已经死去,但这却无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长的恶意!死亡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上天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某种气味,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