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很少喝腊八粥了,至于原因,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也许是常年在外,一个人的生活总是粗糙,不够精致,同时也缺乏对节日的热衷之情。
也许是故意不愿去触碰那些关于节日的敏感的神经,每逢佳节,总想回避,会刻意把节日当成普普通通的一天去过。
记忆中最深刻的腊八粥印象,要数大学食堂里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从早到晚的供应着,而且常常供不应求。
……
(今天高速公路上跑了十个小时,等我睡醒了再来补更。)
补更:
记忆中的大学校园,食堂是带有浓烈色彩的地方,记忆纷扬。
每天早上,出了宿舍楼就是食堂,早起的同学们正端坐在桌椅上吃早餐,我属于比较匆忙的,买完就走。
那时候,闹钟就是我的生命,从闹钟响起,到起床洗漱,然后去食堂买早餐,边走边吃,到达教室的时候,离上课不会超过五分钟,俨然一副时间管理大师的模样,哈哈。
至于为什么不刚刚好踩点到达教室,非要留五分钟空余时间,那自然是因为我跳脱的个性,课前互相问候,同学间的打闹总是免不了的,不然上课的时候总要开小差,五分钟刚刚好,打闹完,上课竟然都不会犯困。
大四以前,课程比较满,每次下课都是在饭点的时候,几万人的校园,大部分都在这个时候蜂拥而至食堂,那场景,历历在目。
尽管我们学校有七个食堂,外加天健园和医学院的食堂,每到饭点,打饭的地方总是免不了的要排起长龙。
大家开始三五成群的占座,男生喜欢围着电视机前面的座位看球赛,女生喜欢有阳光照耀的地方,排在后面的人,只能是哪里有座位坐哪里,没有挑选的余地了。
经常能听见坐在最外边的人和最里边的人打招呼,不过,那得是嗓门足够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有时候喊不见,只能小碎步跑过去说话。
我最爱吃茄子,每次打完饭,端着盘子先去找茄子在什么地方,先打一份,因为经常去晚了就卖完了。
窗口上都贴着数字一二三四五的号码,吃过几次之后,大概清楚了什么菜在什么位置,很好找的。
食堂里的老板们都很会做生意,每逢佳节,总会推陈出新,还会把食堂里面搞上应景的装饰,当然,腊八节肯定是不了腊八粥的,同学们相约着去三食堂喝粥。
至于为什么去三食堂,是因为三食堂的小吃,四食堂的饭菜是最好吃的,也是我们几个经常一起吃饭的人达成共识的食堂。
或同寝室一起,或三五好友一起,食堂里一整天都是暖洋洋的,好不热闹。
又是腊月初八,我想起了那时的校园,风霜遮不住的那些少年,留在记忆深处的那碗腊八粥,依然暖暖的冒着热气,能驱散我身上的凉意。
今年已经是毕业的第九年,我们的毕业十年之约,马上要提上日程了,班级群里早就有人嚷嚷着十年之约的聚会,真的很期待。
自毕业之后,各奔东西,有大概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没有再见过面,不知道大家这些年是否都如意,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有没有变化。
不知再见面时,该是何等场景?
一食堂门口
教学楼
教学楼一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