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的生命到27岁的时候画上句号,你会怎么度过所剩无几的人生?如果过往的一切都不是你心中所求,你又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排遣生活的困境?
谁的青春不迷茫,当一个人处在现实的边缘,寻寻觅觅无数次,终究会找到一种方式去跟注定了的命运和解。有人用他的一生做出了答复。
王尚义二十七岁的人生,浓缩在这八十万字。他是那个时代台湾青年的典型代表,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知识分子。1949年随父母到台湾,十八岁到二十五岁读了七年医科,毕业后第二年病逝。
张家瑜曾评论王尚义的《野鸽子的黄昏》是台湾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这本《野鸽子的黄昏》有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失落一代的影子,同时也折射出现在一些永不变更的话题,譬如梦想。
2
慢慢走进解剖室,一股福尔马林气味向我袭来。两排解剖台,摆了五具尸体,被绿色的原胶布盖着。虽然看不见内面,但尸体的轮廓和高矮是辨得出来的。我说不出自己有什么感觉,我像是盼望一桩奇怪的事,在未发生前那么沉默着。
这是作者他在《解剖台边》里的一段描述,平淡的出奇,甚至到麻木的地步。我的内心却升起一股悲哀,就像看到一件精美的瓷器满满被岁月尘封,而后失去初时的光彩。
我也是学医的,第一次触碰尸体的时候,紧张和害怕在不断彼此交织。一般正常人的反应大多如此,断不会毫无感觉。
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连情绪都舍不得起一点波澜。这是他的无动于衷,七年的医学生涯,在他的身心刻下痛苦的痕迹。
3
他极力争取去文学系读哲学,这对他背后的家庭来说,就是天大的事。二十世纪的年代,连吃饭都是问题,还有什么资格谈梦想呢。
他不仅要面对不感兴趣的专业,还有贫困的经济环境和不谅解他的父母。这是王尚义个人的困局,外加沉重的课业和无止境的稿债。所以他肩上背着沉重的枷锁,负重前行。
日子飞逝着,我的痛苦也一天一天增加,冲突的观念在心中强烈地争战着,无比自解的矛盾腐败着我的灵魂。我不知往哪里去,落寞的思想,增长的年岁,牵着我一步步的逼近现实。
挣扎的独白中,他不敢信赖将来,又无法面对现在,只能活在过去,直至沉沦。即使时代变迁,又有多少人还是这样,如困兽一般,垂死挣扎。
4
他不喜欢医学,却对文学表现出爱情般的火热和虔诚。他的才华越是光芒万丈,越让人觉得可惜。
作为一个孩子,放弃自己的志向,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为了饭碗和出路,选择学医。一步之差,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人活着,总是有许多无法避免的责任。为了这责任,又必须要有痛苦的牺牲。父辈认为满足本能的需求,人生足以。而年轻人总是要寻找活着的意义,这是两代人的悲剧。
就如王尚义一般,他终究是个孝子,父亲离世,作为长子照顾底下的弟弟妹妹和母亲,不得不学医。每天两顿糙米饭,吃不饱穿不暖,嘴唇都是紫的。但他心中的那团火从未消逝,还愈演愈烈,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他因庸医误诊,耽搁病情,得了肝病去世。他的人生就此落下帷幕,这是个悲剧,也算是巧合,或者是上天对他的成全。假使当一辈子医生,在世俗中麻木存活,郁郁寡欢,还不如昙花一现,即使有遗憾,却不会后悔。
5
他像寻常人一样,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关于家庭,关于爱情,关于友情,他写了很多,有些想法过于消极,文字灰暗。
我却还是被他的执念所动容,他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唯一支撑他走下去的不值一提的梦想。
我们无法决定出身,无法决定父母,无法决定很多事。古人云人定胜天,可又说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谈梦想。
个人的困局无人可解,只能自己全盘接受。步步为营,也可能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没有人能代替你,告诉你接下来怎么办,该如何抉择。你可能会痛苦和迷茫,甚至不知所措。所有的酸甜苦辣你都会一一尝遍,这就是现实。
所以还能做梦的时候,去尽情享受吧。无法避免,那就顺其自然。人生苦短,愿以梦为马,驰骋人生,因为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谈梦想!
《野鸽子的黄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