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推了张爱玲之后,就得推我喜欢的另一个女神的作品了。题目的原话完整版是:如果爱,请深爱,爱到不能再爱的那一天。
而这句话,出自杜拉斯之口。就是那个写《情人》,写《广岛之恋》,写《乌发碧眼》……作品的作者,也是那个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的女人。
今天,推的作品,是杜拉斯的《爱》。
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正好上大学二年级。在图书馆,一个秋日的午后。因为刚刚读完《情人》,所以想再看看杜拉斯的其他作品,还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几乎没有找太久,就看到了这个题目为“爱”的故事。
说实话,即便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杜拉斯不少作品,但,看《爱》的时候,仍是难以避免的一头雾水。故事篇幅不长,几乎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卒读。可是要把故事里的所有关系都理顺,却需要做更多的功课。所以,只能先问度娘。
度娘说:《杜拉斯百年诞辰作品系列:爱》是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她的"印度系列"中,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边连接着《劳儿之劫》和《副领事》两部小说,另一边连接着《印度之歌》、《恒河女》等几部电影。作为小说《劳儿之劫》的续篇,《杜拉斯百年诞辰作品系列:爱》又被杜拉斯改编为电影《恒河女》。
也就是说,要看懂这个故事,理清各种人物关系的话,就得顺带的,把小说《劳儿之劫》、《副领事》以及电影《印度之歌》和《恒河女》通通看一遍。作为杜拉斯的脑残粉,我真的去看了这一系列的作品。(还是得配捂脸的表情)
如果现在用一句话来概括《爱》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的话,就是这样:爱情和回忆之城萨塔拉,相遇的游客彼此相认,回忆中激起了诗意与爱的欲望。
是不是有些懵?
其实我也有点云里雾里。大概看杜拉斯的作品,总是需要强大的脑补能力的。
这和杜拉斯惯用的写作手法有关。她笔下的情节发展,都是非线性的,她的故事总是寓于如泣如诉的情绪之中。所以,和传统的叙事存在许多差异。甚至有人评价,杜拉斯式的写法对于传统的文学阅读是当头一棒,以至于让全世界的读者都感到惊奇。
如果,你看过杜拉斯的《情人》,那么,你就能够理解这样的一种结论,从她笔下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作品中,时间的尘封、记忆的积压以及作者对历史俯瞰式的洞察力,当然,充斥其间的,还有丰盈的激情,而且这份激情被表现得丰富深邃、充满张力。《爱》这部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和《情人》类似,只是情绪更加多元,故事跨度更加大,而且人物更多,关系更加复杂,所以理解起来,也更加困难。
但主线仍旧很好把握,多年之后,男女主角重逢,回忆起过去种种,有唏嘘落寞,也有怀念和叹惋。当下的各种无奈,以及再也回不去的伤感,就情感基调而言,阅读体验不会太愉快。但仍不失为一个好故事。而且不得不叹服,杜拉斯的文笔和构思。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同为杜拉斯的脑残粉,也许,脑残程度还远甚于我。他曾经告诉我,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写法其实就是诗。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使这诗显出一种隧道般的幽深与霹雳般的亮度来,简直能杀人!
也许其他人会觉得这样的评价有些夸张,但我却是相当认同的。因为这个故事其实也不好剧透太多,所以还是让感兴趣的小伙伴自己找来看看吧。最后,分享杜拉斯的几个经典语录,我自己非常喜欢的。
第一个:
我总想保留一个地方,让我独自呆在那儿,让我可以在那里爱,不知道爱什么,集不知道爱谁,也不知道怎么爱,爱多久。但要自己心中保留一个等待的地方,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等待爱,也许不知道爱谁,但等的是它,爱。
第二个:
你仿佛集千名女子于一身。
第三个:
这就是中国的人群。这种人群就是在今天繁荣的景象中也依然可以看到。他们那种喜欢结伙成群走路的习惯,从来不慌不忙,跻身在那嘈杂的人群中却似乎旁若无人,似乎没有幸福,没有忧伤,也无好奇之心,只知道走路,看不出他们要上哪,只是这儿走走,那儿逛逛,他们孤零零地在人群中,可从来却不感到孤独。
祝好,我是可乐,希望你能喜欢今天推介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