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是最内在的自己,超我是最表现出来的自己,自我是最纠结的自己。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很多时候,在小说中,在电视剧中,都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当你打败你自己之时,就是武功大成之日”抑或“你自己是你最大的敌人”。
因为——那个最内在的自己,往往是最阻止自己做事的。
每一个人的超我,在不断的受到来自父母亲的长年累月的叮嘱,来自其他人的期盼,来自社会的宣传,所以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自恋,换句话说“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但是这个时候,不管是什么人,都在另外一面,不断的教导你的本我,“你应该先想你自己”,“撒谎也是有善意的”,“有些时候,原则是可以突破一下的”等等,这些都在让你的本我走向了与超我截然不同的成长的路线。
解释了,每个父母亲都指望子女成龙成凤,绝大多数都不行;你知道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深入内心底层,往往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每一个重大的承诺面前,恨不得加上一个前缀“从内心来说”。
每一个人的现实,都是本我选择的结果。如果你现实是很满意的,那么你的本我跟超我成长协调统一,也就让那个自我不纠结了。反之,如果你现实是不满意的,那么本我和超我之间就是存在一定距离的,有多不满意,就存在多远的距离。
在表面来改变,努力学习,都是给超我学习的,越努力,超我与本我的距离越远,那么对生活就会越不满意。那么你到底还要不要努力了,还要不要学习了?
学习,毋庸置疑,要学,而且要长期学,一直学。但是不仅仅是让超我学习,还要让本我学习,在这期间,还要思考如何让本我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改变那个根深蒂固到本能之中的想法。
这个是问题,是我现在,和将来一直要研究的方向。为什么会想要研究这个?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努力学习,努力改变,可是无功而返,会质疑努力学习的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这会让其更加的扭曲认知,更加的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不会真正的去改变自己。
以前在接触心理治疗的过程之中,心理治疗的目的其实就是去从内心出发去改变被治疗的人。
那么如何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让健康的人,也能够在其追求梦想的路上,提供最重要的帮助?
我希望,我能够不断的摸索,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